欢迎光临球速体育官方网站
歡迎登陸文心雕龍杯大賽官方網站

文心雕龍杯全國校園文學藝術大賽

當前位置: 首頁 > 教師文論 >

作文課堂的靈動與實效(孫 越)

時間:2014-09-12 15:42來源:長春市第二十九中學 作者:孫 越 點擊:
摘要: 新課程強調學生的知識技能同樣重視情感態度價值觀的培養,而語文中的作文教學承載了重要的教學內容,如何讓我們激活作文課堂,把生活引入課堂,把作文引向生活,收到教

摘要:新課程強調學生的知識技能同樣重視情感態度價值觀的培養,而語文中的作文教學承載了重要的教學內容,如何讓我們激活作文課堂,把生活引入課堂,把作文引向生活,收到教學的實效,是應該思考的問題。我們的作文教學應如我們的生活般豐富多彩,鮮艷多姿,學生的作文就不應是苦思冥想地編造,而應是他們生活的真實寫照,是他們心泉的自然流淌。

關鍵詞:激活創作激情  創作熱情   創作積極性  創作真情

語文課程標準中對語文課程有這樣的要求,指導學生正確地理解和運用祖國語文使他們具有適應實際需要的寫作能力,口語交際能力。語文教學要達到的這樣的目的,不僅要教給學生語文知識,更應該教給他們學習的方法,培養他們的語文能力。葉圣陶曾說過,教,是為了不教。寫作是運用語言文字表達和交流思想情感的重要方式,是認識自然、社會、人自身并進行創造性表達的過程。在中學教育階段,學生作文一般指的是學生學習寫文章。作文教學是教師引導學生運用語言文字進行表達和交流的綜合性實踐活動,是培養學生基本的、適應實際需要的書面語言表達能力的活動。作文能力是學生語文素養的體現,作文教學過程是全面提高學生素養的過程。

說到作文,大多學生“談虎色變”,畏懼作文。有的苦惱沒有東西寫,有的不知道怎樣串成文章,有的擔心寫不具體。有人概括當今學生作文“三乏”,即學生學識貧乏,生活積蓄貧乏,思想情感貧乏。對這種說法,我不敢茍同。無論是學識、生活積蓄還是思想感情,學生當然存在著這樣或那樣的問題;但作為教師,我們應該多反省自己的教學:學識貧乏,是否也因為教師沒有激活學生潛在的知識儲備呢?生活積蓄貧乏,是否也因為教師沒有打開學生自己生活的寶庫呢?思想情感貧乏,是否也因為教師沒有撥動學生心靈的琴弦呢?如果教師能夠以多種方式激活我們的作文課堂,那么,學生的作文也許會是另外一種風景。
    一、巧設“導寫”環節,激活學生的創作激情。
   
作文導寫課是傳統意義的作文指導課的繼承、更新與發展。從側重于教師活動的指導到重視師生互動的導寫,必然帶來教育思想、師生角色、教學內容、教學方法的一系列變化。一堂作文課,能否激發學生的作文欲,與語文教師設計的“導寫”有直接關系。題目一出,不導就寫,對多數學生來說,是苦差事。因此,導寫是作文教學的重要一環,不可等閑視之。
    所謂導寫,就是啟發引導學生認識生活,分析生活,表現生活。“導”,就是要解決寫什么,怎樣寫的問題。從學生的作文實際來看,作文難寫的癥結就在于不知寫什么,所以必須借助教師的疏導,使之文思涌來。文思要噴涌關鍵是開掘題材。題材是文章的生命。好題材如山珍海味能饞人。題材于淡,似白菜蘿卜即使巧婦也難成佳肴。因此,如何選材是導寫的關鍵。一般的說,好題材具有“新”和“奇”的特點。“新”題材,“新”觀點,往往能引人思考。“奇”就是不尋常,既在情理之中,又在意料之外,故能誘人一睹為快。在導寫中,教師要“授之以漁”,使學生悟出“新奇”的題材,來源于對生活的觀察和比較,觀察的方法不同,結果也不會相同。

要根據單元作文教學的目標,精心選擇能夠體現教學目標、滲透有關寫作知識的載體,做到虛實結合,借實務虛。要選擇好導寫的例文,讓學生在研讀例文中感悟,把握作文單元學習目標,揣摩寫作方法。當然,導寫的例文不以優秀作品為限,也可以選擇有缺點、有問題的文本,或者二者皆選,形成互為對照的正反借鑒。俄國作家列托爾斯泰說得好:對于敏感而聰明的人來說,寫作藝術之所以好,并不在于知道要寫什么,而是在于知道不需要寫什么。
    在想象作文《20年后的……》教學中,我首先向學生“訴苦”:每天早上起床后總有一大堆的事情,要做早飯,洗衣服,時間不夠用,要是家里安裝了電子保姆,定時完成預定的工作,那該多好啊。學生一聽,笑了,也紛紛應和我。此時,我話鋒一轉:同學們,你們在生活中碰到什么問題,想要些什么來幫你解決呢?教室里剎時熱鬧起來,有同學說要一支“電子糾錯筆”,發現寫錯別字馬上會發出警報提醒你;有同學說要一本“感應字典”,只要你把這個字的拼音或者字型寫上去,字典馬上會把這個字的相關信息顯示出來……討論還在進行,這時,我板書了作文題目《20年后的……》,說:“同學們,或許我們現在設想的,20年后都已經出現了。到20年后的世界里去把你想要的東西拿過來吧!”學生疑惑不解:“老師,今天的作文寫這個?”我笑著點了點頭。不一會就看見學生們面帶笑容,欣喜地開始今天的習作。
    葉圣陶說過:“教師之為教,不在全盤授予,而在相機誘導。”在教師巧妙安排的“導寫”中,學生寫作的激情得到激活。
    二、開展實踐活動,激活學生的創作熱情。

有位學者說過:“如果一個人看過螞蚱,抓過蛐蛐,挖過蚯蚓,玩過魚,那他對人類和自然的感覺會完全不一樣。”為了豐富學生創作的題材,我組織了多種活動,從演講比賽到詩歌朗誦會,從詩歌創作到課本劇的改編,學生們在活動中盡情地體驗著“快樂作文”的快樂,作文興趣濃了,作文水平也提高了不少,每次作文,學生再也不會為沒有什么可寫而發愁了。一篇篇活潑、有趣的習作應運而生。讓學生品嘗寫作成功的喜悅,激發學生產生自主的寫作欲望
    三、改革評改方式,激活學生的創作積極性。
    葉圣陶先生說:“‘改’與‘作’關系密切、‘改’的優先權應屬于作文的本人。”可是傳統的作文教學思想要求:對于學生的作文,教師要精批細改。而我覺得這把衡量作文教學的“標尺”實際上是套在作文教學上的枷鎖,既約束老師,又危害學生。請再聽聽葉圣陶先生的諄諄告誡吧:“學生作文教師改,跟教師命題學生作一樣,學生都處于被動地位,能不能把古來的傳統變一變,讓學生處于主動地位呢?”秉承葉老的教導,我嘗試著讓學生評改,把作文的評改權交還學生。在學生評改作文的過程中,教師應該指導學生積極發揮在作文評改中的主體作用,讓學生直接參與評改,并從中體會“文章不厭百回改”、“精自改中來”的真味。
    每次習作當堂完成后,我先收上來,然后再按學生的不同水平有針對性地分發下去,由他們互改。每次換人,使批改的人有新鮮感、有興趣。每次自己的作文又換人批,看不同的學生對自己的批語。當然也有新鮮感,有積極性。每次互改,都要求批改者要尊重他人的勞動,批改時要有眉批、有評語、并在最后署上批改者姓名,改好后交給對方。對方也可就批改意見發表不同的看法,兩人可以一起探討。大部分學生對同學寫的批語的關注程度,遠遠超過以前關注“師改”的批語,同時增強了同學們發現錯誤的能力,還使同學之間研究學習的風氣更濃了。而教師再對部分學生的習作及批改進行指導,有效地提高了學生的作文能力。
    葉圣陶先生是這樣論作文批改的:“文章要自己改,學生只有學會了自己改的本領,才能把文章寫好。”在初淺的嘗試中,我看到了學生習作中的“取長補短”,我也看到了這樣的評改方式,很大程度上提高了他們創作的積極性。
    四、展現生活情境,激活學生的創作真情。
    學生在寫作時缺乏真情實感原因多樣,作為一名教師,有些原因我們沒辦法去掌握和解決,教師只能在學生既有的基礎上進行教書育人,因此,期望學生在抒發真情實感一步到位,一蹴而就并不現實。作為一名教師,既要在課堂上傳授知識,更要在平時多與學生作交流互動,了解他們自身的真實想法,鼓勵其暢所欲言,引導其挖掘內心的真切感受。教師就要針對學生的心理,引導其深入思考,在明辨是非曲直的基礎上表達真切的、健康的感受。所以,在教學中大膽以學生的視角切入,鼓勵其有所側重的圍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表達,可以有效改進寫作時的假大空現象。

只有熱愛生活,勤于觀察,才能找到寫作的素材,才能做到說真話;只有熱愛生活,善于思考,才能不斷提高自己的認識,才能準確提煉中心;只有熱愛生活,體驗生活,才能豐富自己的情感,才能表達自己的真情實感。情感是作文的生命,一篇文章最吸引人的就是其間所流露出來的真情實感。這也讓我們充分認識到,在作文教學中,我們還需要展現生活情境,撥動學生的情感之弦,激發學生說真話、表真情。
    在教學人教版必修一的作文教學寫觸動心靈的人和事時,我攝取了一組體現親情的畫面放在課件中,畫面最后定格在夕陽下母親為女兒背起書包,披上衣服這張圖片上。很多同學此刻都沉浸在畫面中,許久才回過神來,紛紛敘述了發生在自己身上的親情故事,雖然平淡,卻于平淡之處感人肺腑。在以此為主題的作文練習中,我也感受到了學生的真情流露。

教師在教學中如果有了很多的思考,讓學生真正的走近語文作文課堂,相信這樣的教學才是有益的,也就真正的實現了課堂的靈動,收到了實效高效。“海闊憑魚躍,天高任鳥飛”,給學生浩瀚的海洋,任其自由游弋;給學生蔚藍的天空,任其展翅飛翔!放飛學生的心靈,讓他們在習作中盡情的傾吐自己的心聲,讓他們的個性高高飛揚!

(責任編輯:華麗)
------分隔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