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球速体育官方网站
歡迎登陸文心雕龍杯大賽官方網站

文心雕龍杯全國校園文學藝術大賽

當前位置: 首頁 > 教師文論 >

夯實文言基礎 提高語文素養(毛華明)

時間:2014-09-12 15:49來源:福建漳州一中 作者:毛華明 點擊:
摘要: 文言文教學應該起到語言傳授、審美教育和文化熏陶的作用。但目前高中的文言文教學不僅很難體現這些作用,而且還處在一種尷尬的境地之中,即學生必須學,但沒興趣學;教

摘要:文言文教學應該起到語言傳授、審美教育和文化熏陶的作用。但目前高中的文言文教學不僅很難體現這些作用,而且還處在一種尷尬的境地之中,即學生必須學,但沒興趣學;教師認真教,但收效甚微。如何脫離這種尷尬呢?本文將從“傳統文言文教與學的弊端”和“運用新觀念,采用新方法,提高文言文教學的實效性”兩大方面做出分析和探索,并總結一條讓教師輕松應對、學生樂于學習的文言文教學模式。

關鍵詞 :文言文教與學  弊端  新觀念  新方法  實效性

 

于漪老師認為,語文教育要以學生為本,著力于語文素養的整體提高。的確,“語文素養的培養”應是語文教育的最終目標。但是,目前的高中文言文教學卻存在只重視“知識的傳授、技能的訓練”而忽視培養“學生語文素養”的現狀。對于這種現狀,很多教師感覺“無力也無心去改變”。

筆者在教學實踐中,從“傳統文言文教與學的弊端”和“運用新觀念,采用新方法,提高文言文教學的實效性”兩大方面做出分析,試圖探索一條讓教師輕松應對、學生樂于學習的文言文教學模式。現分析、總結如下:

一、傳統文言文教與學的弊端

(一)文言文本身的原因

文言文是古代的語言,與現代的學生“時隔久遠”。此外,文言文字詞繁多,有些文章內容深奧。在學生的“直覺”里,學習文言文就得過“重重語言文字關”,然后還不一定能體會作者的思想,費時費力更費神,而且學這些“古董文”現實交際中還派不上用場。所以學習文言文,學生自然就“沒有好感”。

(二)教師的原因

教師做為教學的實施者,有他“難言的苦衷”。首先,每篇課文的教學課時有限,教師為了完成教學任務,很多課文不能精講,更不能進行朗讀等語文技能的訓練。其次,因為考試多考查文言字詞、語法知識,極少涉及課文內容。所以,在有限的課堂時間里,教師更多著重講解文言知識點,為了做到字字落實,句句清楚而忽視了文章內容的賞析,導致好文章被一個個文言知識點弄得支離破碎。

(三)學生的原因

學生對于學習既是被動者,也是主動者。但學生的這種“主動”不利于教學實效的提高。首先,由于課業的壓力,語文是最容易被學生“邊緣化”的學科。課前,學生舍不得花時間預習;課堂上,“硬生生”地接受知識。所以,對課文內容能熟悉的很少。其次,單一的教學模式使學生課堂不愛聽,學完一篇課文沒有復習的習慣,“學完了事”,知識得不到鞏固,考前依賴背“參考書”。

二、運用新觀念,采用新方法,提高文言文教學的實效性。

教學貴在“知己知彼”,既然知道傳統文言文教與學存在這些弊端,教師在教學中,就要有意識地去改變教學習慣。

(一)介紹內容,渲染情感,激發興趣。

新課標要求在教學中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要做到這點就必須先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要想讓學生對文言文“有好感”,教師在布置預習時,可介紹學生可能感興趣的課文內容,或者告訴學生這是自己很喜歡的一篇文章,盡量渲染情感,讓學生先被內容吸引。這樣,學生預習的時候就會被老師的“暗示”牽引,預習新課的枯燥乏味之感就會減少。例如,在教授《燭之武退秦師》前,我告訴學生,燭之武是個高超的外交家,在文中他的外交辭令只有125個字,卻可以讓國家免去一場即將到來的戰爭。請大家好好預習,感受一個長者為國謀利的風采。學生通過預習,就可以提前感受課文“言簡意賅、縮龍成寸”的藝術特征,從而對新課產生濃厚的興趣。

(二)確定預習任務,指導預習,自主過語言關。

雖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但不是每個學生都能被激發起興趣。所以,教師不妨給學生確定預習任務。比如,筆者在布置預習時告訴學生“將請同學朗讀各段,要做好準備”。學生很看重自己在集體當中的形象,基本上都會去預習,都會借助注釋和字典“自主過語言關”。而當下的文言文教學,很多老師是利用課堂的時間讓學生預習新課。這種做法既浪費課時,又收效甚微。所以,在上新課前,教師就要對學生的預習“做足工夫”,讓學生在有準備、有興趣、有信心的情況下學習,教學才有好的成效。

(三)檢查預習,課堂朗讀,師生互動,品讀語言之美。

常言道:“書讀百遍,其義自見。”正確的誦讀對理解文章大意、感受文章內涵有幫助。所以,教師要對學生的誦讀技巧做出指導、點評,然后再安排集體朗讀。教師也可做示范朗讀,把自己對文章的理解用聲音表達出來,在課堂上建立起“情感場”,引導學生感受文本,體會情感。文言文言簡意博,誦讀能讓人盡快入其境,得其意,悅于心。所以,教師要舍得花時間讓學生朗讀。這是學生與文本對話的最好方式。此外,教師還要巧妙評價學生的個體朗讀和集體朗讀,多鼓勵,多贊美,這是學生愛上朗讀的強大保證。只有評價打動學生的心,學生才會投入去朗讀,也才能更走近文本。

(四)整體閱讀,設置問題,依據情節劃分內容。

文言文,它首先是“文”,把握文章的大意有助于更好地掌握詞句。所以,文言文教學應該和現代文教學一樣,需要整體閱讀。教師可以通過設置問題,在問題情境的思維交鋒中,引導學生劃分文章內容。如教授《寡人之于國也》,我給學生設置三個問題“梁惠王向孟子問了個什么問題”、 “為什么梁惠王有此疑問”“孟子解決這個問題的辦法是什么”引導學生進入具體情境,文章大的脈絡就能很快找到。當然,有些課文很長,教師可直接幫學生劃分,不必在此環節上費時間。

(五)分情節串講,隨文釋義,語法與內教授兩不誤。

中國文字富有多義性,不能脫離語境講字詞、語法。所以在教學中得堅持“隨文釋義”的原則,做到語法與內容兩不誤。如學生在“朗讀”和“回答問題”時,教師就可通過點評把相關的文言知識做出解釋和強調。或者,在分析全文后,總結一些文言知識。如《歸去來兮辭》里陶淵明對人生的追問中用了很多個疑問句,教師可引導學生從疑問句中歸納疑問代詞,進而分析有疑問代詞的賓語前置句的規律。又如《逍遙游》里“之”的用法出現比較多,教師可總結“之”的意義和用法。教師將課文當中的文言知識有重點地“隨文分析”,提煉出規律性的東西,讓學生用內容去記語法,印象會更深。

(六)學完再朗讀、再賞析、再創造,提高語文素養。

舊書不厭百回讀,熟讀深思子自知。好文章經得起反復閱讀。教師在教學中應引導學生“再朗讀、再賞析、再創造”,從而不斷提高個人的語文素養。

1、再朗讀

反復誦讀文言文,可以使學生對古漢語的表達習慣不斷熟悉,從而培養良好的語感,提高文言文的閱讀能力。郭沫若先生說:“兒時背下的書,像一個大冰山,入了肚子,隨著年齡增大,它會慢慢融化,一融化可就是財富了。”可見,反復誦讀、積累內化的作用。教師可從文言文單元中挑選語段,組織學生朗讀比賽,提高學生的品讀力,也增加學生的積累。

2、再賞析

文學文教學應引導學生透過“言語形式”去發現作品中所表現的“言語內容”和生成的“言語內容”。所以,教師應鼓勵學生大膽探究,挖掘文章的深層意義,培養學生探究問題的意識和能力。如《荊柯刺秦王》這課,引導學生探討荊柯悲劇命運的原因。《師說》這課引導學生反思現代社會人們的求學心理。

3、再創造

葉圣陶先生認為:從國文科可以得到兩項知識,一項是閱讀,又一項是寫作。 可見,教材中的文言文除了當作閱讀示例,還可以當作寫作示例。如《勸學》可以借鑒比喻說理的論證方法,《項脊軒志》可以學習托物言志、細節描寫等寫作手法。課文中出現的成語典故、名言佳句、優秀篇段等,教師應鼓勵學生在交際用語、詩文創作中靈活應用。此外,也可鼓勵學生依據《鴻門宴》、《孔雀東南飛》這種富有戲劇性的文章進行再創造,通過編、演、看、評課本劇等一系列活動,更加深刻理解歷史和文學形象。文言文對學生的教益也就能深刻而久遠了。

總之,一切的教學探索只為了“更好地教”和“更好地學”。語文教學任重而道遠,連接過去和未來的“文言文教學”需要更多的教師付出努力和汗水。詩人余光中有一句真知灼見:“只要經典常在,必然漢魂不朽!”是的,文言經典依然在,我們語文教師就有責任去思考,去實踐,去探索,不斷提高文言文教學的實效性,讓更多學生受益于中華文學經典,這樣我們也就問心無愧,樂于為師了!

參考文獻:

1、《新課程的理念與創新》,鐘啟泉,高等教育出版社。

 2、《淺談新課程背景下文言文教學的實效性》,傅清,中學學科網。
 

 (此文榮獲“文心雕龍杯”全國中小學校園文學寫作大賽 教師論文組一等獎)

(責任編輯:華麗)
------分隔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