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過于重視寫作技巧指導的寫作教學讓學生對寫作漸失興趣,那些為獲取高分而勉強寫出的考場作文也沒有生氣。只有打破傳統,回歸對生活的體察與感悟,重視培養學生感受生活的意識和能力,才能打破這種尷尬局面,讓學生重拾寫作興趣,讓寫作成為真情實感的自然流露。重建興趣型寫作教學,可多培養多角度感受生活、感受生活中的微弱信息、運用聯想和想象感受生活三個方面入手。
【關鍵詞】: 興趣型寫作 多角度 微弱信號 聯想和想象
經常看到這樣的作文:標題之下有長長的題記,也有看似哲理的后記,就是沒有什么實際的內容;文章引用大量的古詩文,有云山霧罩的議論,偽裝成有高深的文化內涵的樣子,就是沒有嚴密的邏輯聯系;有漂亮的標題,有讓人眩目的排比句來開頭結尾,而文章的主體部分卻了無生氣。至于那些還沒開頭就已結尾,或者洋洋千言又不知所云的文章,則又是次之又次的了。
為什么會這樣?
從教的角度看,有什么樣的作文教學就有什么樣的學生習作,學生作文寫成這樣,當然是長期只專注于寫作技巧教學而忽視學生生活感受力的培養的惡果。我們姑且把此類作文教學稱之為技巧型作文教學。無需深入課堂,只需看看時下各種雜志上的寫作指導文章,就可窺見當下作文教學的基本面貌。如何擬一個響亮的標題;如何開頭;如何增加文章的文化底蘊;如何照應;升華主題;如何結尾。總之,如何通過技巧上的操作,賺取閱卷者的青睞。長此以往,學生尚未寫作,已被諸多框框所累,擔心落下的東西太多,而真正要寫的實際的內容考慮甚少,負擔過重導致膚淺,負擔過重也導致無趣,想不出現匠氣十足而生氣全無的作文也不行。
從寫的角度看,我完全理解學生面對應試寫作本無興趣又不得不向分數低頭的那種窘境,在他們的視野里,或者說是在他們的老師為他們營造的視野里,想得高分就不得不“匠心獨運”,不謅成那樣的文字又能如何?
但是,真正作文必須寫出來自生活的真情實感,作文本身不過是生活的文字化表達。
中學生缺少的當然不是生活,而是缺少感受生活的意識和能力;也不是沒有真情實感,而是這種真情實感很模糊,很微弱,很零散、很膚淺。如果在學生眼中,寫作不是寫生活,而是語言技術的展示,他們也就不會自覺的去培養自己感受生活,思考生活的能力,更談不上將自己已有的一點零星的模糊的生活感悟加以提煉和升華了。
技巧型寫作教學泛濫,是導致中學生寫作無趣的重要原因。而要打破這種局面,必需回歸作文的本源,摒棄以傳授技巧為主的寫作教學模式,從培養學生感受生活的意識和能力入手,提高寫作興趣,重建以生活為本的興趣型寫作教學模式。生活是海洋,它寬廣而深刻、動靈而深沉、熱情而冷俊、宏大而細膩,走進生活,感受生活,學生就會有源源不斷的感動;而當學生“登山則情滿于山,觀海則意溢于海”時,就產生了“情動于中,而發之于外”的寫作沖動,文章才會有真情實感,才會有感動人的力量。
所以,重建興趣型作文教學,重要的是培養學生生感受生活的意識和能力。
一、重點培養多角度感受生活的意識和能力
生活是立體的,人們感受世界時也應該立體的、五官一齊開放的。但學生的作文往往寫得很單一,比如敘事,幾個某某說就完了,人物活動沒有具體的環境,沒有神態,形象干癟。這就是因為缺少多角度感受生活的能力。作文要豐滿、形象、生動,就要培養多角度感受生活的意識和能力。
(一)視覺感受能力。人們接受信息,大部分是靠視覺,外部事物的動作、形態、色彩、亮度、飽和度以及色彩的層次,都要通過細致的觀察,用語言精準傳神地表態出來。古代詩人對色彩就有一種強烈的迷戀和感受力,如“日出江花紅勝火”“春風又綠江南岸”“渚青沙白鳥飛回”,色彩涂抹得何其有神韻!現代作家也極重視感受視覺形象,如李森祥的《臺階》中這樣寫父親在秋天的晨霧中忙著踏黃泥的情景:“那時已經是深秋,露水很大,父親浮在霧里。父親頭發上像是飄了一層細雨,每一根細發都艱難地挑著一顆及至數顆小水珠,隨著父親踏黃泥的節奏一起一伏。晃破了便滾到額頭上,額頭上一會兒就滾滿了黃豆大的露珠。”沒有非常仔細觀察,沒有在這種仔細觀察中,對父親勤勞犧牲的品質的深刻感受,再好的語言技巧怕是也達不到效果。
(二)聽覺感受能力。優美的歌聲、瑯瑯的讀書聲、此起彼伏的吶喊聲、細膩深沉的書寫聲以及夜深人靜時的天籟之音,形成了聽覺的表象,細細感受這些表象,享受其美好,揣摩其意義,可以激發寫作激情,進而將這些難以捉摸,含混不清的聲音,轉化為人們比較熟悉的、傳達某種特定事物的、奧妙境界的文字。如一篇文章叫《老山界》 ,文中這樣描寫夜深人靜時聽到的自然之聲:“……除此以外,就是寂靜,耳朵里有不可捉摸的聲音,極遠的又是極近的,極宏大的又是極細切的,像春蠶在咀嚼桑葉,像野馬在原野上奔馳,像山泉在嗚咽,像波濤在澎湃……”在寂靜的夜晚,感受出如此豐富而形象的聲響,作者的聽覺感受力不能不令人折服。
(三)嗅覺、味覺、觸覺感受能力。古人云:“文章之精妙不出字句之聲色之間,舍此便無可窺尋。”視覺和聽覺的感受力培養,是作文的重中之重,但嗅覺、味覺、觸覺也能反映人們對事物的認識、好惡和親疏,這三種感受能力的提高,也有助于提高作品的表達能力的,豐富表達的內容。
在實際的寫作實踐中,作者對事物各個角度的感受是通過綜合方式表達出來的。
“吹面不寒楊柳風”,不錯的,像母親的手撫摩著你。風里帶來些新翻的泥土的氣息,混著青草味兒,還有各種花的香,都在微微濕潤的空氣里醞釀。鳥兒將巢安在繁花嫩葉當中,高興起來了,呼朋引伴地賣弄清脆的喉嚨,唱出婉轉的曲子,跟清風流水應和著。牛背上牧童的短笛,這時候也成天嘹亮地響著。
這一段綜合寫出了作者多角度的感受:從觸覺寫春風的柔和;從嗅覺寫春風的芳香;從聽覺寫春風的和悅,把無形、無味、無色的春風寫的有聲有味,有情有感。
為培養學生多角度感受生活的能力,作文訓練過程中可以設置專項訓練,具體做法如:
1、聽一首音樂,或走近自然,聽自然之音,感受聲音節奏、音韻、音色、響度、層次的變化,寫一則感受日志。
2、觀察一次日出或日落,注意光、影、亮度的變化,寫一則感受日志。
3、在完全閉光的情況下,做一次觸摸游戲,觸摸不同的物件,注意感受物件的材質、溫度、硬度、形狀的變化,寫一則感受日志。
二、重點培養感受生活中微弱信息的意識和能力
成功的寫作都是個性化的表達,而寫作要做到個性化,就不能放過那些像風一樣刮過心頭的細微感受,它們常常是生活中處于萌芽狀態下的、又帶有趨勢性的東西。只有及時捕捉到了那些來生活中的、自然中的,尚處在朦朧狀態的細膩感受,并加以發掘,才能寫意境優美、意義深刻作品,發人之所末發。所以曹文軒說:“一個藝術家的本領,并不在于他對生活中強信號的接受,而在于他對生活中弱信號的接受。”
雪是最尋常的,但是在魯迅的《雪》中,雪卻有著別樣的精神:“朔方的雪花在紛飛之后,卻永遠如粉,如沙,他們決不能粘連,撒在屋上,地上,枯草上,就是這樣。”“在晴天之下,旋風忽來,便蓬勃地奮斗,在日光中燦燦地生光,如包藏火焰的大霧,旋轉而且升騰,彌漫太空,使太空旋轉而且升騰地閃爍。”魯迅充滿激情地敘寫,明白如話的語言,證明了他十分敏銳而且獨到的感受力。在他的筆下,再平常不過的雪是火焰,是旋轉升騰的燦燦的光,是蓬勃的向上的力量。敏感的作者感受到的雪與別人自然不同,在作者心里,早已將這朔方的雪和同樣惡劣環境下為民族尋找出路的堅強的力量聯系起來,進而發出“那是孤獨的雪,是死掉的雨,是雨的精魂”的贊嘆,一種只可意會,難以言傳而又動人心扉的奇妙境界就這樣在作者筆下形成了。
回頭再看學生的作文,常常缺的就是這種感受生活中微弱信息的能力,寫人千人一面,寫景也春必燦爛,夏必熱烈,秋必深沉,冬必圣潔,措辭老套;而且仿佛文章一開頭,底就露出來了,令讀者興味索然。只有那些對生活中平常處,平凡處所露出的微弱信號有獨特感受的人,才能寫出自己的語言,不人云亦云。
汪曾祺說:“語言寫到‘生’時,才會有味。”而這種“生”的語言,如果沒有對生活獨特的感受,沒有對生活中別人不易注意到的微弱信息的感受,任你有何等的語言的技巧,也難以造就的。
日常教學中,我們也可以對學生有意識的進行一些增加學生感受微弱信號能力的訓練,如:
1、寫出自己生活中的一些小事, 譬如“擠車”“父親的手臂”,寫出自己的獨特感受,盡量避免用套話及概念化的語言。
2、生活中常有“心知其妙,口不能言的情況”,那些來自生活的,讓你心頭一熱的瞬間,那些來自心靈讓你眼前一亮的瞬間,你能否重新拾起并述諸筆端,要細心感受,盡量寫得細膩。
三、培養運用聯想和想象感受生活的意識和能力
寫出真情實感決不是簡單的見到什么就寫什么,想到什么就寫什么。而應該注意合理的聯想和想象。聯想和想象可以大大豐富文章的內容,收到映襯形象,開拓意境、突出中心、增強文章表現力的效果。
所以,興趣型寫作還應該著力培養學生運用聯想和想象感受生活的能力。
所謂聯想是指以生活中感知的一些事物想到另外的事物的心理過程;想象是指在感性形象的基礎上,在自己的腦子里創造出新形象的心理過程。《文心雕龍》中,“故寂然凝慮,思接千載;悄焉動容,視通萬里;吟詠之間,吐納珠玉之聲;眉睫之前,卷舒風云之色”,就是對聯想和想象在寫作中的神奇作用的最好描述。
運用聯想和想象可以得到大量的寫作材料。比如我們可以由電閃雷鳴想到赤日炎炎,想到月朗星稀;可以由冰想到冷,想到天寒地凍,大雪紛紛;我們還可以從小事件悟出大道理,可以從別人看到自己,可以由自然領悟到人生,……這樣進行合理的聯想和想象,所感受到的生活就不再是單一的、孤立的、平面的,冰冷的,而是交互的、有聯系的、立體的、有情感的,以這種感受為基礎,就不至于在寫作時無話可說了,也不至于把作文寫得冷冰冰,生活作文兩張皮了。
利奧波德在《大雁歸來》中是這樣描寫三月的雁群前往覓食的:
與秋天一樣,我們的春雁每天都要去玉米地作一次旅行,但絕不是偷偷摸摸進行的。從早到晚,它們一群一群地喧鬧著往收割后的玉米地飛去。每次出發之前,都有一場高聲而有趣的辯論,而每次返回之前的爭論則更為響亮。返回的雁群,不再在沼澤上空做試探性的盤旋,而像凋零的楓葉一樣,搖晃著從空中落下來,并向下面歡呼的鳥兒們伸出雙腳。那接著而來的低語,是它們在論述食物的價值。它們現在所吃的玉米粒在整個冬天都被厚厚的積雪覆蓋著,所以才未被那些在雪中搜尋玉米的烏鴉、棉尾兔、田鼠以及環頸雉所發現。
以上段落寫得那樣有聲有色,妙趣橫生。如果我們仔細研究一下就會發現,這些文字中充滿了聯想和想象。假使我們把其中的聯想和想象的成分排除掉的話,以上段落大概只剩下干巴巴的幾句話,沒有一點動人的力量了。
聯想和想象并非胡思亂想,它是有規律可遁的。最基本的是要使學生掌握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由個別到一般、由抽象到具體、由自然到社會的聯想和想象。也可以進行一些專項的能力訓練,如:
1、觀察一頭牛,列出你能聯想和想象到的內容,口述你所想到的形象。
2、組織一次春游,寫一則游記,要求寫出一種對自然,或是對人生的感悟。 3、以“流水”為題,至少從五個角度去聯想或想象,然后選一個比較新穎的角度寫一篇短文。
參考文獻:
張大文,《語文教學要講求戰略效果》,中學語文教學參考 ,2000年5期
(此文榮獲“文心雕龍杯”全國中小學校園文學寫作大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