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通過校園文學來實現傳統語文教學課堂觀念的轉變,這是語文教學的一大創新。改變課堂過去側重于單一的工具性的應試型教育模式,使語文課堂教學脫離原有固定單一的軌道,真正貼近學生的心靈,讓學生感受文學的魅力。同時校園文學的教育價值是其本體價值,亦即其內在價值,因為校園文學的原初是為提高學生文學素養服務的。校園文學的教育價值主要包括校園文學的心理素質教育價值、審美教育價值、創新教育價值和交流溝通教育價值四個方面。
【關鍵詞】校園文學 語文課堂 價值 價值實現路徑
一、校園文學課堂的可行性
同學們對文學有著比較濃厚的興趣,但是對寫作卻比較抗拒,對閱讀及其他文學活動總以各式借口加以逃避。針對這些問題,少數很愿意寫作的同學積極探求新點子,在校園文學社團的開展中,本著沒有興趣培養興趣,有興趣提高興趣的原則,不強迫學生寫作,不規定寫作的字數、體裁、形式等,讓學生一步步加深對文學的認識。
二、校園文學課堂的規范性
為達到上述追求的目標,在一學期的課程安排上要注重以方法為主導、以作品為載體、以分類鑒賞加創作為形式。一學段共十二課時,文學社團活動以學生討論研究、自主研究、文學創作及相關的文學活動為主,教師作為輔導和指導。首先規范社團組織,制訂社團的活動章程,選出社長、小組組長。然后確定指導研究方向:初步列設研究方向時,學生可以任選自己感興趣的內容進行研究。研究方式:集體研究,組內研究,各小組分別匯報的方式。教師指導大的方向,羅列每部分的方向,把握總體的方向。考評方式:考評分為平時出勤考評,活動參與度考評,活動過程考評,過程創新考評,成果展示考評。最后進行分次活動,在每次活動時確立一個主題,以此為生發點,力爭每次有所收獲。
三、校園文學課堂的活動形式
語文課程標準提出:“語文是實踐性很強的課程”“應著重培養學生的語文實踐能力,而培養這種能力的主要途徑也應是語文實踐”“溝通課堂內外,充分利用學校、家庭和社區等教育資源開展綜合性學習活動,拓寬學生的學習空間,增加學生語文實踐的機會”,而綜合性學習就是“培養學生主動探究、團結合作、勇于創新精神的重要途徑”。校園文學活動內容形式豐富、廣泛。有以擴大知識面、增強語言交流能力為主的活動,如古今中外的經典名著賞析、古典現代詩歌賞析、各種專題講座;有以開發智力和訓練能力為主的活動,如演講、辯論會、故事會、朗誦會、繞口令比賽、語文知識競賽、寫作競賽、寫日記周記、寫讀后感、寫游記、社會調查、訪問記、寫文藝評論、寫觀后感、縮寫、改寫、擴寫等;有以豐富知識、培養能力、發展智力熔于一爐的交叉相融性活動,如辦手抄報、出墻報板報、自辦文學社報刊、校園小品(課本劇)編導與演出;還可以進行猜謎語、對對聯、聯詞聯句、踏青等語文相關活動。同時,每隔一段時間進行一次成果展示,可在社團范圍或在校園范圍,好的作品可推薦出去,以作為創作的激勵。
當代的中學生是勇于思考的一代,這一特點決定了他們不可能是被動的受教育者。如果教師在授課時仍死抱“灌輸式”的教學方式,仍舊拘泥于教材,照本宣科,始終講不出“新”的東西,那么只能使學生昏昏欲睡。所以我們在教學中就要體現智、能、情、趣,徹底實現“教”為“學”服務,指導學生學會對知識信息的處理能力。因而設立校園文學社團,就會使學生有了另一個訓練聽、說、讀、寫能力和開發智力的場所。校園文學社團實際上就成了另一個生機勃勃的語文課堂。
凡是描寫(包括在校學生描寫和成人描寫)以學生為主體的校園生活或與校園直接關聯的生活,或者通過校園生活反映社會人生的文學作品,均可稱為校園文學。校園文學的多元價值是指,校園文學作為社會系統中的一種客觀的文學資源,通過其實踐活動對個體主體和杜會主體的發展需要所產生的積極的、有益的多元影響。
四、校園文學的價值分析
校園文學的教育價值。第一,校園文學的心理素質教育價值。通過文學社團開展豐富多彩的第二課堂活動,如詩歌、散文朗誦會、故事會、參觀訪問等,把學生在課堂上學到的各科知識,在文學社團活動中予以印證、體驗,而且在活動中既吸取和探求了新知,又思索了未知,使原有的知識在活動中活躍起來,進而得到升華。通過這樣的校園文學活動,學生們必然有許多收獲和成功,不僅激發了他們的寫作興趣,而且還激發了他們整個的學習興趣。
第二,校園文學的審美教育價值。從審美教育的實質來看,校園文學的審美教育價值主要表現為能使以學生為主體的個體成員對自己的文學素養,如價值觀念、審美情趣等有深刻的了解與正確的評價,進而陶冶學生的心靈、樹立學生正確的世界觀和人生觀。眾多名人的成長史就很好地證明了這一點,如毛澤東、周恩來和葉圣陶就是在各自辦《湘江評論》、《覺悟社》、《放社》中,一邊進行校園文學活動,一邊逐步認識社會、發現真理的。
第三,校園文學的創新教育價值。校園文學不管是創作還是編輯,都要有質疑、辨析、論證、取舍,有實踐與理論結合,有否定之否定的升華。通過這些能使學生智力錘煉精細深刻,大至主題思想對不對、突出與否,小至這個詞與那個詞的區別和選用,察微審思,力求用恰當語言表達思想,該修改的就要修改,該退稿的就得退稿,這就要言議成理,思維出眾。所以校園文學是開發學生智力、培養學生創新思維能力的重要途徑。未來需要的人才是具有獨立思維、多向思維、綜合思維和辯證思維的人,而眾多的實踐證明,校園文學活動正是這四種創新思維活動的實現過程。
第四,校園文學的交流溝通教育價值。在校園文學活動中,通過創作、采訪、演講比賽、辯論、朗誦會、社會公益活動等,學生相互交流信息對構建個體和群體的理解來說是至關重要的。當學生對外界展示自己文學作品的構思,表達對他人文學作品的理解,以及他人對自己文學作品存在不足的看法時,既可起到不斷促進其使用規范、科學、標準的語言與他人溝通交流,又可起到與他人和諧相處、培養高尚感情的作用。
五、校園文學價值實現的可行路徑
實現校園文學的多元價值,有助于提高教育效率。同時,由于校園文學是校園文化的一個重要部分,它們是相輔相成、相互促進的關系。所以通過豐富多彩的校園文學活動,實現校園文學的教育價值,均有助于豐富學生課外生活和學校特色校園文化的建設。
加強校園文學社團建設和活動組織。可從以下幾個方面加強校園文學社團建設和活動組織:
第一,爭取領導和教師的重視、家長的關心和社會各界的支持,并向學校或社會籌措一定的活動經費,以購買一定數量的課外閱讀書籍,保障日常工作的正常開展和規范完善社團管理與組織。校園文學社要健康持久地發展,應設有自已的社長、主編等領導機構;設有活動室、讀書閱覽室、檔案柜、辦公電腦、有關田野調查和采訪用工具;本社社員有社員證,有專用信封和文稿紙、書寫紙;有社章和編輯部公章;文學社日常事務規范條款等。
第二,向四個方向開放校園文學社團:④向學生開放,就是面向學生的生活、思想、認識、情感、志趣以及知識實際,注重學生主體的個性特點的開發和培養;向社會生活開放,就是讓學生在關注、調查、分折思考各種復雜現象和各種社會熱點中增強社會責任感,進而增知廣識,提高洞察力、判斷力和思維力;向經濟生活開放,就是讓學生深人工廠、農村、街頭、市場,尋找寫作“活水”,積累素材,甄別美丑;向各種科技傳媒開放,就是讓學生經常收聽新聞、寫作時評,收看影視劇節目,寫影視劇評,訂閱報刊雜志等,讓學生真正體會生活處處皆語文。
第三,為逐步提高學生能力和培養學生良好習慣,校園文學社要開展豐富多彩的活動:如訪問、調查、街面文字清查等,讓學生走出去,體驗生活、感受生活;作文競猜、優秀作文展出,使學生在競爭中獲得樂趣……通過各種活動,拓展學習空間,培養學生個性,引導學生的主動發展和全面發展。
第四,因為校園文學社團是為提高學生的整體素質服務的,所以必須面對全體學生,全面提高學生的能力,著眼于全體學生的積極參與。這樣,旨在拓寬視野,豐富知識,提高能力的校園文學社團,才有蓬勃發展所依存的肥沃土壤。
科學正確引導校園文學作品創作。前面已述及,很多校園文學作品文筆仍比較稚氣,所以要充分發揮校園文學的多元價值,正確引導校園文學作品創作是很重要的。
第一,作為引導學生開展校園文學作品創作的教師或專家,一方面要加強校園文學理論學習,以保證引導過程的科學、正確與全面性;另一方面,要深入到學生生活中去,了解、關心他們,與他們打成一片,成為他們的知心朋友,以保證引導方向的準確、有效與針對性。
第二,科學引導校園文學作品創作內容和創作模式向大眾化方向改變,以提高其社會化程度和社會影響力。要引導他們從個人感受出發中擺脫出來,開始轉向對生存世界、生存環境的關注;要探究人性深處的矛盾,體制深處的矛盾,并逐步走向大眾化,向理性的社會現實靠攏,向自身人生價值的意義方面靠攏,使校園文學作品更具有深刻性。
第三,正確引導校園文學作品中使用規范語言。因為受網絡等新媒介新型文化的影響,校園作者的創作語言會發生全方位的遷移,“新新人類”式的太個性化和簡單化的創作語言逐漸增多。我們必須通過教育者加以引導和訓練,使校園文學作品的語言朝著規范、健康和正確的方向發展。
第四,尋求名家指點和作品發表園地。創造條件,尋求名家指點可使創作過程事半功倍;而尋求發表園地,可使優秀校園文學作品盡快見諸社會,以發揮它的價值功能。通過這兩條途徑,更能增強校園文學作者的自信心和成就感,進而發揮校園文學教育價值功能。
注釋
①母漢瓊:“淺析校園文學的大眾文學品質”,《成都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7年創刊號。
②景文周:“校園文學社團對構建和諧社會的意義和作用”,《中國教育發展研究雜志》,2009年第7期。
③寇斌:“論高校校園文學的生存與發展”,《湖北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03年第4
(此文榮獲“文心雕龍杯”全國中小學校園文學寫作大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