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球速体育官方网站
歡迎登陸文心雕龍杯大賽官方網站

文心雕龍杯全國校園文學藝術大賽

當前位置: 首頁 > 佳作展臺 > 高中佳作 >

千年絲路歸去來

時間:2018-10-24 16:08來源:大賽組委會 作者:陳晉源 點擊:
千年絲路歸去來 北京市第四中學高二 陳晉源 從未見過這樣完整的天地, 剔透的 天沒有任何白,通藍地將大地罩了個嚴嚴實實,地也是盡力地延展,在盡頭迫不得已而與天交于一線。

千年絲路歸去來

陳晉源(北京市第四中學高二)

 

從未見過這樣完整的天地,剔透的天沒有一絲云,通藍地將大地罩得無邊無際。這無垠的沙地與戈壁本沒有路,一個腳印踏過,來一陣風,便什么也不曾留下。

這樣的一方天地,一直在沉睡。終于,公元前138年,等來了一位27歲的年輕人,他與和他年紀相仿的君主一拍即合,為了擊退匈奴,決心打通西域。這位正值盛年、血氣方剛的侍從官,從漢武帝劉徹的手中接過象征授權的符節,再拜君主,一表心系朝廷的忠心,二表定當竭力完成任務的決心。前路漫漫,這位名叫張騫的侍從官,帶領著身后的100多名隨行人員,轉身騎上駿馬,面向西域進發。這一轉身,便是一個新紀元的開端。

馬匹走在沙丘上,聽見風吹得銅鈴不斷作響,四周悄無聲息。久居長安城,從未見過如此遼闊的景致,他驚嘆于大自然的壯美,心底同時也有些寒意,漠漠平沙有一種令人畏懼的肅穆。天似穹廬,籠蓋四方沙地。人與馬的背影被晚霞映得通紅,猶如披著一件神圣的裟,和面前的路一同接受大自然的洗禮。

張騫用盡一生,一步步丈量出一條蜿蜒的路。此后,他的形象便與那蒼茫戈壁融為一體。這條路將時間與空間融為一體,再大的風也終是抵擋不住歷史的進程——絲綢之路應運而生。長安和羅馬之間,形形色色的人一隊又一隊,帶有中亞的駿馬,印度的醫藥,西亞的金銀器,再后來,有美洲的棉花和番薯……在這貧瘠的地上留下了文明的印記。

張騫來過后,這里便設有玉石障,五代時是天門關,明代又稱為了嘉峪關。站在關上,天地盡是金黃,城樓的磚與戈壁沙漠連在一起,分不清彼此,仿佛這嘉峪關是大自然一手造就的。上天給了人間一個完美的城墻起點,近千年的安居樂業都在它的庇護下建立起來。滾滾風沙從朝宗門中吹來,古老的風,似從城墻上吹起,讓人感受到歷史的厚重。

一階階走下千古關隘,每踏出一步,又覺得這明明已經被風干的歷史,此刻卻都活了起來。我能聽到,駝鈴聲、熙攘的人聲和著羌笛和胡笳,點綴著這條路,音色極佳,與自然渾為一體。隨著人群來到關隘里的一個小樓之前,這座紅色木制的關帝廟,與這個土黃色的世界格格不入。敦煌這一帶本該是佛教盛行之地,那莫高窟、榆林窟,吸引了一代代工匠為其修葺,也吸引了中外虔誠的信徒來此拜謁。

可為什么在這絲路之上,出現了這樣一座廟宇?殿內供奉著關公,手持青龍偃月刀,赤面髯,帶著一種與莫高窟瑰麗色流完全不同的美感。這座廟告訴后人,古代在這里戍守邊關的人是山西人:因為關帝來自山西運城。

大西北的遼闊使所有西北人對于家鄉的符號都格外看重。畢竟這路上的天地太開闊,獨自行走,都會生發出滄海一粟的感悟。運城與嘉峪關,家鄉與邊邑,1600多公里,唯有信仰能跨越這段距離。這樣的信仰,又在有形的絲綢古路之上架設起一條精神上的路,在路上人們殊途同歸,最終都會通達內心深處的那份安寧。這份安寧,可以抵抗走在大漠中深深的不安感。

這些思緒,都是從這條絲綢之路生發出的,也一直在生長著。

父親從小生長在運城,在北京的時候,經常念叨起運城的那座關帝廟。每每提及,滿臉的驕傲與自豪:“運城是出關公的地方,在古代都是寶地。”我的名字便是父親起的,“晉源”,時刻提醒著我,山西是我血脈的源頭。走到哪里,這一方黃土都會成為西北人不可放下的惦念。

當我在嘉峪關遇見關帝廟,便更加印證了那份對黃土地的深深熱愛。絲路古道,將急切的軍令和溫暖的家書,由內地傳向邊疆或者從邊疆傳回內地,又將最割舍不下的鄉愁順著車轍印帶到荒漠中。

我開始想象古人戍守邊關的生活:扎營、練兵、打仗,閑暇時注視著遠方若有若無的地平線和家鄉的方向。“無事則耕,有事則戰”,在那個閉塞的地方,只有不知何處吹來的狂風,將旌旗半卷半開。唯一的樂趣可能就是閑暇時去戲臺子轉一轉吧,聽聽邊塞的曲藝。那鏗鏗的撼動天地的鑼鼓聲中,或許可以聽到秦腔。運城離著陜西很近,所以秦腔也能被認作是鄉音了。聽到了,心中又不禁翻騰起不盡的鄉思。一臺戲終了,還可以在戲臺周圍打聽打聽各路的訊息,運氣好,會收到家人的口信。

這些人中,定有一個我的不知其名的祖先。這條路的一端,也一定會通向某段歷史的深處。

1516年,這明代的重要隘口被滿速兒汗攻破,大西洋上船只的黑煙也漸漸代替了絲路上的駝鈴。清朝末年,這座要塞被荒廢。眾人東遷,官道與民道一同成為了百姓的棄子,先人們回歸故鄉。一百年后,一把火也將那座古城燒成斷壁殘垣。這段歷史畫上了句號。中原的史官把卷帙一片片翻過,此處的西風裹著沙,也將土地一層一層地深埋,將這條昔日繁華的古道淹沒。

此后,中原大地一如這沉默的古道一般,強盛不再,自信不再,被列強踐踏,被帝國瓜分。

時間轉到2017年,我來到此地,又是喧鬧的景致了,游客熙攘。兩千年前這個難以觸及的地方,張騫、玄奘,多少偉大的靈魂付諸生命也要跨過的一段距離,而今已是咫尺。這樣一條用絲綢點綴的路已然復活。同時復興和崛起的,還有整個民族。

我坐在沙礫上,向遠方眺望,七千公里亦如是,一千個春秋亦如是,這條路都容納在自己的懷中了。歷史的帷幕在這條路上展開,威嚴莊重的使團,滿載錦緞的商人,金戈鐵馬的廝殺,末了還有丘上的荒冢,古人的身影明明滅滅,在我的身前身后雜沓。這條絲路承載這些,是沙漠,是中原,連通起歐亞大陸;是過去,是現代,連通著中華民族的復興。

 

(指導教師:王志彬)

 

(責任編輯:華麗)
------分隔線----------------------------
欄目列表
推薦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