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球速体育官方网站
歡迎登陸文心雕龍杯大賽官方網站

文心雕龍杯全國校園文學藝術大賽

當前位置: 首頁 > 佳作展臺 > 高中佳作 >

夢憶國粹

時間:2018-05-11 08:57來源:未知 作者:華麗 點擊:
夢憶國粹 浙江省瑞安中學高三 龔瑞晴 戲子頭頂抓髻,著鴨黃對襟褙子。側臉的絹花鮮艷奪目,在一陣嗒嗒的梆子聲中,踱著云步,輕啟朱唇, 淺唱低吟 道: 春光明媚景色鮮,游遍花

 夢憶國粹

 浙江省瑞安中學高三 龔瑞晴

 

    戲子頭頂抓髻,著鴨黃對襟褙子。側臉的絹花鮮艷奪目,在一陣嗒嗒的梆子聲中,踱著云步,輕啟朱唇,淺唱低吟道:春光明媚景色鮮,游遍花塢聽杜鵑;不是一番寒徹骨,怎得梅花撲自鼻香——

 

【才俊登程】

 

飛絮沾衣,殘花隨馬,輕寒輕暖芳辰。江山風物,偏動別離人?;厥赘咛脻u遠,嘆當時恩愛輕分。傷情處,數聲杜宇,客淚滿衣襟。

 

懸崖上的紅杜鵑,將落未落的雨珠。

高明孤身一人坐在山間書院之中,獨享這隱世之樂。

雨奏的樂音漸弱。十六歲的高明為尋得名師,初次離家。沿著飛云江逆流而上,他偶然與芙蓉班的戲劇《竇娥冤》相遇。這個喚作“戲”的事物便自此占據了高明的一生。他于彼時并未通曉戲曲,只是借用四字笑談其——有趣有趣!

戲班的名旦木未央、名角三水、班主老尤,就這樣把高明拉進了曲藝世界,用戲曲浸染了他的人生。戲恰如遇見一位回首驀然遇見的紅顏,今生再難放下。

彼時的高明,靜立于山間,看山霧繚繞,聽溪水淙淙。這段清淺的時光,在高明的生命中,深深地刻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他能聽見心的彈動,與天地顥氣一并,迸發出新鮮的靈泉,譜寫出人生的首章戲。

高明是個才子。高明是個不被認同的才子。

高明有才,但他的才施展于戲曲之上,便是為大誤。戲曲為何物?是江湖賣藝混日者所賣弄的敗壞風氣教壞世人的淫曲。這與高明所學四書五經圣人之道相背而馳。在那樣一個封建的年代,揚水袖、舞劍術之人,即為不受詩書之訓,不學無術之人。“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更何況是咿呀唱戲這等旁門左道之事!“趕出去!趕出去!”氣急敗壞的黃縉面對這樣違背恩師的弟子,拂袖而去。   

高明就此黯然離開,這塵世不認同他。

自不必多言。

 

【文場選士】

 

一舉鰲頭獨占魁,誰知平地一聲雷。明朝跨馬春風里,盡是皇都得意回。

 

“人治,以德為先。”高明暗想。

高明回到了崇儒里,李家娘子與李漢子的鬧劇,讓高明看到了人情淳樸,也看到了民風不古,是少教化。

高明決心興辦私塾,傾盡自身所學,給以村人精神的依托。

他融會貫通、雜精兼并,不僅教授圣賢之書,還熱衷于教授體藝。體,即為南拳;藝,即為歌詠。在他的經營之下,學生們大都能歌善舞,涉獵六藝。一時之間,鄰村的孩子紛至沓來。

適逢私塾暑假,不惑之年的高明便背負行囊,踏上漫漫科考之路。

考場上,高明揮盡筆墨,童年之所遇,青年之壯舉于心中流淌而過。他將今生之所學,化作筆尖的橫豎撇捺,在薄薄的宣紙上澆鑄思想與才華。風輕云淡的三日科舉,使他贏得了考官的認同,得以金榜題名。

可命運卻和高明開了個玩笑。

高明童年時的對頭落榜,酒后大罵高明是靠黃縉中榜。又誣謗其在稠州書院勾搭戲子,科考前與浪蕩女子作伴。說者無心聽者有意。此話被其余落榜考生聽了去,不日,便上書揭帖高明倚公挾私,科場舞弊。高明則又受到轟轟烈烈的審查。待到發榜之時,高明才名正言順地現于金榜之上。

高明的才華終受朝廷的認同,金榜題名便是最好的憑證。他的半生所學得到了認同,高明似乎是走上了人生的正道——科考、做官、頤養天年。可這真的是高明想要的嗎?他或許已在心中暗自篤定,自己早與戲曲結下了不解之緣。在私塾的時光,是鄉鄰們對他教授體藝的認同,使他在迷茫中尋求到了自己的本——做一個戲曲守望者。在他眼中,戲曲又有何不可?戲與文,本就為一體。文章,是戲曲的書面描繪;戲曲,是文章的生活具化。

好,那么我高明,今生遇見戲,便自此與戲作伴,與戲相守。

 

【杏園春宴】

 

華發漸星星,憐愛女欲遂姻盟,蟾宮桂子才堪稱。紅樓此日,紅絲待選,須教紅葉傳情。左右那里?

 

娉婷女子,幽幽楚韻。眉若遠山含黛,膚若桃花含笑。才子愛之。

集善院中,陳素初次闖入了高明的生活。她如出水芙蓉般純凈,不沾一絲淤泥,高貴典雅,纖塵不染。多情的魚米之鄉中,高明于人群熙攘中一眼望見了她。女子翠玉清純,笑顏莞爾。就此俘獲了高明情竇初開的心。青梅竹馬的二人在薄霧青柳牧笛清吟的初春,結作連理。

奏音琵琶,陣陣悠揚。歌若清風拂面,笑若煙雨朦朧。才子憐之。

金陵店中,沈小甌初次闖入了高明的生活。她嬌媚多藝,羞澀清秀,讓這個才氣書生如癡如醉。才子佳人的萍水相逢,讓各自的心中都浮起了漣漪。科舉之前,高明在她腹痛之時陪伴于側,將她的一顰一笑都記在心間,化作溫柔的回憶。

多才之人必為多情之人!

高明的情愫在封建時代是不被認同的。他與陳素早已愿下盟誓,經受過愛情的洗禮,卻在沈小甌的笑靨中迷失了路途。他明知自己要恪守本分,既為了自己能常伴于糟糠之妻左右,也為了不耽擱沈小甌的大好青春。可生活本就留有遺憾,有了遺憾,才會覺得有些永遠無法得到的,才是完美無暇的。這個多情書生要作一部《琵琶記》,他要在里面做一個屬于他自己的夢。

山一程,水一程,旭日一程,斜陽一程。高明似是望見了《琵琶記》中的趙五娘和牛小姐,還有那個喚作蔡伯喈的自己。

 

【一門旌獎】

 

名傳四海人怎比?豈獨是耀門閭?人生怕不全孝義,圣明世豈相棄。

 

三年后的高明,一手揮就畢生心血,為《琵琶記》畫上了一個圓滿的句號。

一切塵埃落定,一生所遇皆化作《琵琶記》,繼而化作虛無。

此時的他,掬一捧故土之淚,懷一心莼鱸之思,踏上了漫漫歸鄉之途,心系那個讓他魂牽夢縈的水鄉。

至正十九年,高明卒于歸鄉途中。歸葬閣巷。終年五十五。

高明的一生,終是受到了認同。明太祖贊作其如珍饈百味,為富貴之享。高明或許會笑吧。他的一生浸滿了世界對他的不理解,甚至連他自己也不能理解。高明好像是做了一個夢。在他的夢里,他考取功名,顯耀家門;迎娶所愛富貴小姐,又常伴糟糠之妻左右??尚?!可笑!高明把他的夢,一點一滴化作筆墨,匯集成一部《琵琶記》。他想要逃離封建,只做自己無憂無慮的夢;可他又將自己囚禁在封建社會的牢籠之中,拋不下功名,拋不下利祿。他在守,守著自己心中的世俗波瀾;他在望,望著不可即的皎皎明月。

高明只是高明,他寫就喜劇的結筆,卻無法改變自己悲劇的結局。

 

【余音傳響】

回首往事,日子中竟全是斑斕的光影。記憶的屏障中,曾經心動的聲音漸行漸遠。

樂隊開始奏樂,禮堂空空蕩蕩,來觀演的人屈指可數,心中不免多了分失落。

在一陣嗒嗒的梆子聲中,戲子頭戴點翠頭面,梳著小辮,著一身鴨黃褙子,踏著云步踱進臺中,小小地轉一圈,然后抬起頭。重筆勾勒的雙眼柔波婉轉,朱紅點染的丹唇彎出一絲笑意,眉眼中透著貴氣,不緊不慢地開口唱道:春光明媚景色鮮,游遍花塢聽杜鵑;不是一番寒徹骨,怎得梅花撲自鼻香——”戲子的嗓音婉轉迂回、珠圓玉潤,不嬌矜、不造作,不同于江南女子的柔弱。不論高低強弱都恰到好處,是前無古人,后無來者的獨特之音。

可卻又無端地覺得與先前的裊裊之音有些許不同了,多了一分憂愁,多了一分悵惘。許是臺下如此寂靜,昔日喧嚷的人群已成回憶,難免有些懷念與失落。聽眾們都去哪兒了呢?這個紅極一時的名旦,隨著南曲的沒落,也一同埋沒到塵埃里去了?;蛟S已是被取代了吧,亦或許早已被遺忘。

    高明的夢還能再做下去嗎?

時光打磨著人們,歲月估量著你我。還會不會有人在明月之下,憶起那個士子,憶起那段琵琶情?

 

    十年窗下無人問,一舉成名天下知。我本將心向明月,奈何明月照我還。

 

后記

    高明,字則誠,浙江瑞安人,著有《琵琶記》,后人稱其為“南戲鼻祖”。

    高明作為中國戲曲的一個縮影,更是古典文化的一個象征,而他充滿戲劇性的一生卻鮮有人知。他是一個反叛者,企圖在舊時代的成規陳說中劃開一片新天地;他更是一個守望者,用他的《琵琶記》,在百年后的今天,將他的夢向我們娓娓道來。

    還記得小時曾暫住鄉下外公家,離家不遠的廟坊里搭著全村唯一的戲臺子。印象中,總是在日暮,我牽著外公外婆的手,坐在成排的長木凳上,伴著夏日的蟬鳴,云里霧里地聽臺上的戲子咿呀唱詞……記憶至此便散為碎片。

    王開嶺先生在他的自然美學文集《古典之殤:紀念原配的世界》中,緬懷曾經的自然。正如他所強調的,古典場景在缺失,眾多美學信仰與精神資源,在流逝。所以他思考著,拷問著,追溯著。一如高明,一生癡迷于戲,守望于戲。可我們呢?我們的信仰呢?我們的中國夢呢?

當琴弦撥弄,琵琶音鳴,我知道一切都踏上了歸途。

指導教師:金錦友

(責任編輯:華麗)
------分隔線----------------------------
欄目列表
推薦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