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球速体育官方网站
歡迎登陸文心雕龍杯大賽官方網站

文心雕龍杯全國校園文學藝術大賽

當前位置: 首頁 > 美文閱讀 > 散文 >

當前社會各群體的“文學生活”透視

時間:2018-06-17 18:02來源:未知 作者:華麗 點擊:
當前社會各群體的 文學生活透視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 文藝深深融入人民生活,事業和生活、順境和逆境、夢想和期望、愛和恨、存在和死亡,人類生活的一切方面,都可以在文藝作品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文藝深深融入人民生活,事業和生活、順境和逆境、夢想和期望、愛和恨、存在和死亡,人類生活的一切方面,都可以在文藝作品中找到啟迪。”文學生活,是與文學有關的普通民眾的生活。文學生活研究,不應僅限于研究作家、作品、批評家、文學史家,也要關注普通民眾生活中的文學消費情況,注重從現實生活中尋找研究的動力和生機。自2012年起,山東大學和北京大學組成課題組,在溫儒敏教授的帶領下,歷時4年多時間,對普通民眾的文學生活情況開展了深入調研。其間,課題組深入北京、山東、上海、天津、廣東、浙江、廣西等16個省(自治區、直轄市),通過問卷調查、當面訪談、電話訪談、網絡訪談等方式,針對農民、工人、青年知識分子、學生等群體,全面地考察文學在社會生活中的閱讀、接受和消費情況,對當前社會的文學生活進行了全面系統的摸底調查和研究分析。

社會各群體的文學閱讀狀況如何,文學經典在當前社會怎樣傳播和闡釋,網絡文學為何異軍突起,四大名著、古代詩詞對當代精神有哪些影響……這些既是大眾普遍關心的話題,也是“文學生活”的研究范疇。文學與人們的生活息息相關,關注“文學生活”,就是關注民生。

所謂文學生活,主要是指社會生活中的文學閱讀、文學接受、文學消費等活動,也涉及到文學生產、傳播、讀者群、閱讀風尚等,包括文學在社會生活各個方面的影響、滲透情況。

為深入了解普通民眾的文學生活狀況,山東大學和北京大學組成了60多人的研究團隊,圍繞相關課題開展了40余項調查,形成調查報告30余篇,通過對文學的典型讀者群、文學經典、非主流文學以及網絡文學、多媒體文學等主題進行調查研究,較為系統地展現了一幅極具現實性、時代性和人文關懷的當代文學生活畫卷。

1、當前社會各群體的文學閱讀傾向

“農民工的文學閱讀量高于一般國民的平均水平。”該調查結果讓大多數研究者感到有些意外。針對“你的業余生活主要做什么?”選擇最多的是睡覺和游戲,分別為30%和25%,其他依次是逛街、看電視、讀書,其中讀書的比例為8%。針對“在你的文學閱讀中,什么是你選擇的首要標準?”對于故事精彩、思想深刻、藝術性高、富于哲理等選項,“故事精彩”高居首位,達56%。

另外,農民工較喜歡閱讀傳統文學經典作品,比如《三國演義》《水滸傳》等都備受歡迎。而魯迅的作品、路遙的《平凡的世界》等,也很受歡迎。這表明,文學作品只有關注生活、關注現實,以熱忱之心直面社會矛盾和問題,才會獲得共鳴。

在工人群體中,有70.8%認為,文學閱讀的目的是提高人文素養,獲得必備知識,豐富人生閱歷。對于小說閱讀,47.9%的工人傾向于通過小說閱讀,達到紓解慰療自身生存現狀的目的。調查發現,多數工人對個體生存狀態較為敏感,內心渴望融入城市生活,因此對于描寫都市小人物的文學作品比較鐘情。同時,51%的受訪工人認可互聯網上草根群體對文學作品的娛樂化處理。這表明,工人群體對現實生活的觀照,部分已轉移到以互聯網媒介為主的文學作品閱讀。

對于青年知識分子群體,用于文學閱讀的時間與人數明顯高于其他群體。青年知識分子群體每天進行文學閱讀占被調查人員的96.37%,其中69.56%的每天閱讀文學的時間在30分鐘以上。青年知識分子文學閱讀主要有購買、訂閱電子書或在線閱讀兩種途徑,分別占被調查人數的68.84%、70.29%。圖書館借閱、朋友借閱是青年知識分子文學閱讀途徑的重要補充,分別占被調查人數的18.84%、8.70%。另外,有3.62%的青年經常到書店“蹭書”。

大學生群體中,有76.1%的表示比較喜歡文學閱讀。而對于文學的未來,僅有20.8%的認為“前途很光明”。從文學閱讀的總體情況看,大學本科生為42.4%,研究生為46.5%。而隨著學歷的提升,文學閱讀的比例沒有明顯增長,多數受訪的碩士生和博士生反映,絕大多數時間用在了專業上,基本上沒有時間閱讀文學作品。

那么,中文專業的大學生,其文學閱讀情況又怎樣呢?結果顯示,該群體的閱讀數量不是很令人滿意。關于“文學閱讀在你日常生活中的位置”,只有22.1%的選擇“大部分業余時間在閱讀”,60.2%的選擇“會拿出一定時間來閱讀”,15.9%的選擇“偶爾閱讀”。關于“每天閱讀文學作品的時間”,有23.3%的選擇“2小時以上”,63.8%的選擇“30分鐘到2小時”,12.9%的選擇“30分鐘以下”。此外,重點大學中文專業學生的文學閱讀數量,明顯高于一般高校學生,分別為52%、33%左右。

在對3至6歲的幼兒閱讀調查中,大多數家長通過親子共讀方式,選擇繪本類、無字漫畫類讀物。在談到讀物和動畫片時,多數家長表示“動畫片更活潑、形象、生動,孩子在觀看時更加專注”“動畫片更容易吸引小孩眼球”“動畫片畫面感強,可以模仿”,而讀物“沒有聲音、沒有效果,不夠形象,吸引力不夠”。同時,家長也意識到長期看動畫片“傷害孩子的眼睛”“讓孩子不愛思考”等問題。

在對個別地區農村小學生的抽樣調查中,有35%的明確表示不喜歡文學閱讀。單獨訪談發現,小學生不喜歡課外閱讀、甚至討厭閱讀,是因為大部分時間被家庭作業、上網玩游戲、看電視等活動所占用。隨著年級的升高,他們更多是閱讀作業輔導類書籍,卡通漫畫類書籍的閱讀逐漸減少。

2、“亞文學”與“純文學”期刊的閱讀差異

課題組對《知音》《讀者》《故事會》以及《收獲》等“亞文學”和“純文學”類期刊的生產、傳播與接受情況進行調查后發現,這兩類刊物的辦刊定位與受眾群體有著明顯的差異。

對《知音》讀者群的調查顯示,有96%的受調查者“知道”《知音》,有85%的在不同程度上閱讀過《知音》。而在這個閱讀群體中,有11%的讀者是“經常閱讀”,有74%的是“偶爾閱讀”。從讀者群的年齡段來看,《知音》的讀者群中,20至30歲的占48%,31至40歲的約占21.3%,且以女性居多。從讀者群收入水平來看,主要集中在月收入3000元到5000元,占46%。而月收入5000元以上、1000元以下的群體以及無收入者,各占7.7%。因此,年輕讀者和中等收入讀者是《知音》最忠實的讀者群。調查中,有71.9%的讀者認為“感人的真情故事”,是《知音》最吸引人的部分。而這些“感人的真情故事”,其實是刊物在市場化浪潮中不斷調整、摸索出來的獨具特色的生產模式,帶有藝術與商業的混合氣息,并由此催生出新的傳播文體——知音體。

《讀者》也是當代中國文化場域中的一道風景。在關于《讀者》的哪些特質富有吸引力的調查中,有66.67%的選擇“知識面廣,便于了解外部世界”,53.03%的選擇“富有知識性”,42.42%的選擇“故事好看感人”。可見,能夠在閱讀中獲得愉悅與增加知識量,是《讀者》獲得受眾支持的最重要原因。另外,調查結果顯示,“人生”“社會”“生活”“人物”“點滴”等欄目深受讀者歡迎,而這些欄目中多數文章屬于“勵志型”“草根型”,都是以“情”取勝。所以,關注草根群體、書寫小人物的奮斗,鼓勵人們用積極的態度面對生活,弘揚人與人之間的愛,這些是《讀者》能夠在內容層面吸引人的主要原因。

對《故事會》十多年所刊登故事的類型調查顯示,親情愛情類占12.57%,農民工進城類占12.11%,官場規則類占11.72%,農村致富類占11.54%,商場謀略類占8.29%,鄰里沖突類占6.41%,貪便宜倒霉類占5.82%。其中,讀者最喜歡的故事類型是“商場謀略”和“官場謀略”,分別為75.20%和56.73%,喜歡的理由基本都是“渴望知道成功的故事”和“有意思,好玩”。同時,在受調查的農民群體中,50%以上的最不喜歡“農村和農民工”類型,理由為“不真實,虛假”“丑化群體”和“故事老套,無新意”等。由此可見,《故事會》中的商場和官場故事迎合了人們追求成功的心態,從而成為最受讀者喜歡的故事類型。相反,農村和農民工的故事所占比重很大,卻并不受農民歡迎,這是非常有意思,也是值得反思的問題。

總的來看,《知音》《讀者》《故事會》都是發行量巨大的刊物,但成功的路徑同中有異。而將這類“亞文學”刊物同純文學雜志《收獲》進行對比,差異就比較明顯。

調查發現,相對于“亞文學”刊物較為普泛和大眾化的讀者群體,《收獲》的讀者群明顯比較小眾。從讀者的職業構成比例來看,學生、銷售人員、教師、文職人員以及專業人士占比較大,分別為41.6%、10.3%、9.9%、8.9%和7.2%。而從讀者群的學歷層次看,大學專科/本科的讀者所占比例最高,為57.3%,其次碩士學歷者為21.4%、高中學歷者為10.6%、初中及以下學歷者為5.8%、博士學歷者為4.9%。由此可見,《收獲》的主要讀者是文化水平較高、從事文職或中文相關專業的人群。在面對讀者不同層次的閱讀需求時,《收獲》選擇了堅守其精英立場,影響也基本局限于純文學圈子。

3、網絡文學的“異軍突起”

網絡文學等新媒體文學在民眾的文學生活中占有越來越重要的位置,其生產機制、傳播方式等明顯有別于傳統文學。對“起點”“紅袖”“晉江”“豆瓣”等文學網站的調查發現,其篩選機制、作家培養模式以及粉絲文化等,都較為完整地呈現了網絡文學生產和閱讀傳播機制的樣貌。

從統計數據看,網絡文學的讀者主要是年輕人,其中15至25歲的占39.39%,25至35歲的占47.47%,且女性讀者(59%)多于男性讀者(41%)。毋庸置疑,網絡言情文學的作者和讀者均以女性為主。同時,網絡文學更多的是一種休閑、消遣或打發無聊的“輕閱讀”產品。

相對于傳統文學的讀者,網絡文學讀者與文本、讀者與作者、讀者與讀者之間的互動變得空前便利與密切,形成了一種動態的文學生活。比如,“起點”以推薦榜數據統計為主、編輯手動篩選為輔,此外粉絲值系統、打賞系統等運營機制都為“起點”的發展注入了活力。在粉絲值系統中,粉絲綁定的對象是作品,讀者的消費和投票可以為自身積累粉絲與分值,讀者根據積分可以獲得不同等級的榮譽稱號。這使得讀者對于特定的作家、作品產生歸屬感,并從側面揭示出網絡文學產業“粉絲經濟”的本質。

與紙質小說相比,打賞系統使得網絡小說更便于同讀者溝通。讀者既是消費者,又在一定程度上影響甚至參與了創作。一些讀者非常樂于參與網絡小說的進程,他們不僅希望參與小說的情節構造,甚至還利用打賞,要求作者改變小說情節。同時,在對粉絲打賞行為的個案調查中發現,那些能夠高額“捧角”與“打賞”的讀者,往往有著富裕的家庭背景,作為網絡文學的忠實讀者,他們都投入過大量的打賞,多者甚至達數萬元。這種現象說明,網絡文學帶來了文學生活的新變,讀者已經不再是被動的接受者。

從網絡文學的內容看,現實題材特別是現代都市生活、社會權力斗爭等占據了網絡文學創作的主流。比如,50%以上的作品標題中,含有“官”“宦”“仕”“領導”以及“帝”“皇”“王”“侯”“將”等關鍵詞。

近年來,網絡文學的影視改編也成為一種現象和趨勢,并對民眾的文學生活產生影響。據不完全統計,至2014年年底,有114部網絡小說被購買影視版權,題材涉及青春、仙俠、懸疑等。調查顯示,網絡文學改編影視有很大市場空間,表示會觀看網絡文學改編的電影/電視劇的受眾達79.2%。這種需求,是網絡文學影視改編趨熱的根本原因和直接動力。

據了解,目前網絡作家達數百萬人,其數量遠遠超過傳統作家,已成為中國當代文學的生力軍。通過網絡寫作的在線收費、下線出版和影視、游戲改編等途徑,獲得經濟收入的人數有十多萬,但能夠全職寫作的網絡作家所占的比例非常低,更多的是業余作者。網絡作家主要集中在沿海發達地區,其中70%以上的是理工科出身。由于網絡媒體的零門檻、多入口,使得網絡文學作品的發表相對簡單。但想要從成千上萬的作家和作品中脫穎而出,獲得稿酬、成為“大神”甚至是明星IP,卻是十分困難的。

隨著騰訊、百度、阿里巴巴等資本的注入,一系列版權售賣行為和新的產業模式架構,推動了網絡文學直接對接影視、動漫、游戲及相關文化創意產業。這就促使網絡文學的IP價值超越了互聯網的范圍,融入更加廣闊的大眾娛樂市場。同時,網絡文學的抄襲現象雖然頻頻爆出,但網絡作家、讀者以及大眾對于網文抄襲的容忍度,比起傳統紙質文學來,普遍偏高一些。

4、“新閱讀文化語境”中的文學生活

生活節奏的不斷加快以及信息化時代的到來,使得人們日常生活的空間和時間越來越趨于碎片化。與此同時,文學傳播與接受方式也出現了一些新的變化。調查中對一些新的文學現象與閱讀現象進行了關注,包括“微信自媒體文學”“低頭族與縫隙化閱讀”“移動閱讀”“廣播媒介與視聽閱讀”“手機閱讀”等。

在關于微信自媒體文學的在線調查中,針對閱讀方式的統計結果顯示,手機和電腦是讀者選擇的主要閱讀方式,分別占43%與28%,其他依次是紙質出版物、電紙書閱讀器等,其中手機閱讀已經超過了電腦閱讀。而手機閱讀不同于傳統閱讀,最主要的時間是休閑和乘坐交通工具時,分別占39%和25%。借助微信自媒體平臺,微信小說有了適應手機碎片化閱讀的特征,而充滿日常生活情緒的語言無疑也適應移動互聯網文學的碎片化趨勢。作為移動互聯網的創意產品,微信正憑借其強大的傳播能力為自媒體文學發展提供廣闊空間。

對北京地鐵“低頭族”的閱讀狀況進行調查發現,快餐式的娛樂視頻與刺激性強烈的網絡玄幻小說是吸引“低頭族”的主要原因。這些內容相對輕松愉快,接受方便且富有視覺沖擊力,完全符合青年人的閱讀心態與選擇方式。調查發現,通過移動設備進行閱讀,具有隨時隨地可接觸和可獲得性,消除了時空距離的束縛,已經成為都市人的一種生活方式。但手機媒體在地鐵中的使用多為打發碎片化的時間,從而導致了碎片化閱讀的偏向。從長遠來看,當人們把主要時間花費在互聯網上時,勢必會壓縮日常生活的讀書思考時間,從而變得浮躁壓抑。

對高鐵乘客的調查顯示,低度移動閱讀者(使用移動設備不超過20分鐘),有小部分乘客在乘車過程中閱讀紙質書時間較長,且已養成習慣;重度移動閱讀者(使用移動設備時間超過40分鐘),年齡集中在18至30歲,閱讀的內容多是影視劇、動漫等。這說明與地鐵乘客相比,高鐵乘客的移動閱讀有著明顯的差異。但移動閱讀越來越成為普遍的現象,并深刻影響了當代人的日常生活,推動了人們閱讀習慣的轉變。

調查顯示,青年知識分子每天通過手機閱讀文學作品的有89.13%。而對于報紙、雜志、廣播等傳統閱讀形式,“幾乎不使用”“使用時間在30分鐘以下”的分別為81.76%、82.58%。這表明,手機文學閱讀,已經成為青年知識分子文學閱讀的重要形式與途徑。調查發現,92.48%的青年知識分子手機應用軟件有3種以上。

調查中,有73.18%的青年知識分子認為閱讀“可以提高人的品位、層次”“對社會進步有很大影響”,48.55%的會抽出時間專門閱讀。在閱讀內容的選擇上,學校老師、家人、同學朋友、社會輿論、網友等因素均對其文學閱讀產生影響,其中影響最為重要的是同學朋友,占40.58%,其次為社會輿論,占28.99%。在文學作品的選擇上,38.41%的青年知識分子首選暢銷書,36.23%的選擇閱讀經典作品,17.39%的選擇閱讀休閑雜志。但值得注意的是,手機閱讀成為青年知識分子主要閱讀方式的同時,也帶來了“深度閱讀”能力的弱化等問題。

來源:光明日報

(責任編輯:華麗)
------分隔線----------------------------
欄目列表
推薦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