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球速体育官方网站
歡迎登陸文心雕龍杯大賽官方網站

文心雕龍杯全國校園文學藝術大賽

當前位置: 首頁 > 美文閱讀 > 散文 >

花燈流彩照夜明(王兆貴)

時間:2018-03-12 17:35來源:未知 作者:華麗 點擊:
花燈流彩照夜明 王兆貴 人們通常用 紙里包不住火來說明謊言掩蓋不住真相,而燈籠恰恰是通過紙的包裝來保障照明的。 燈籠,又稱籠燈,雅稱燈彩。燈籠最初被叫作籠燈,是因為火燭

 

人們通常用“紙里包不住火”來說明謊言掩蓋不住真相,而燈籠恰恰是通過紙的包裝來保障照明的。

燈籠,又稱籠燈,雅稱燈彩。燈籠最初被叫作籠燈,是因為火燭被防風透光材料籠罩著,能在空氣對流較強環境下正常發光。具有防風和排煙功能的照明燈具,據考出現于西漢時期,代表性的出土文物為西漢長信宮燈。這盞宮燈為青銅器打造,設計合理,構造精巧,燈體通高48厘米,重達15.85公斤。鏤空金屬、陶瓷、琉璃、玻璃為外罩的燈具雖然精致,但因燈體較重、造價較高,很難流行。造紙術發明之后,紙糊的燈籠不僅防風、透明,而且比羊角燈、絹紗燈還要低廉,擺放、懸掛、手提、移動特別輕便,于是很快普及開來。

燈籠的形狀與裝飾,堪稱雅俗異材、千姿百態、功能齊全。從形狀上說,以宮燈為代表的圓球形最為多見,雜以方形、筒形、扇形、菱形乃至仿花卉、瓜果、動物、器物造型等;從裝飾上說,以喜慶為主題的吉祥圖案最為盛行,上有提手系繩,下有穗帶流蘇,中有詩文字畫、樓臺山水、花鳥蟲魚、飛禽走獸、店鋪招牌、家族字號等。古代的官府和軍營,夜間照明乃至巡夜打更也離不開燈籠。高掛于官邸門楣上的燈籠,顯示的是這處府衙的屬地名稱或主人的字號;高掛于軍營轅門上的燈籠,顯示的是這支軍隊的國別或最高將領的字號。陸游有一首以燈籠為題的長詩,寫的卻是他年少時借宿僧廊的經歷,可見,那時的寺院也掛燈籠。

記得小時候,手電筒尚未普及,起大早跟大人挨家挨戶拜年,照亮腳下咫尺方寸的多半是燈籠。即便大雪飄飛,晨起拜年的人仍然絡繹不絕。如今想來,在鞭炮混響的巷陌中,大人孩子裹著大氅披風,借著燈籠的微光,踏著蜿蜒的雪徑,挨家挨戶拜年的情景,儼然一幅饒有古意的風俗畫。

在焚膏繼晷的歲月里,燈籠曾是人們照明的必備工具。暮色降臨時,從宮廷到民間,從華宇到陋室,從門楣到廳堂,從街衢到巷陌,到處都能看到它的光影。因為必備所以盛產,因為盛產所以求新、求精、求美,逐漸演變為集實用性和鑒賞性于一身的傳統工藝品,即便是科技高度發達的今天,燈籠仍未全身而退,只不過是變換了材料、光源、形態和用途而已。

燈籠從中古走來,經過一代又一代能工巧匠的精心設計與制作,延續至今天,擴展到各地,種類之多,裝飾之美,風習之盛,不知要多少篇幅才能羅列周全,窮盡其妙。“正月里來正月正,家家戶戶掛紅燈”,這一風習表達的還只是辭舊迎新的喜悅,待到正月十五這一天,各式各樣的燈籠一齊亮相,堪稱是全明星陣容。

燈籠的文化內涵是親民的大眾的。最初的燈籠僅僅用于照明,繼而兼具美飾與鑒賞功能,如今已不再是照明工具,而是象征光明、團圓和喜慶的傳統工藝品。正因為燈籠的象征極富民俗色彩,所以燈籠的文化內涵更接地氣。在形象化口語中,人們將樹上掛的大盤柿子叫作燈籠柿;把褲管寬松的褲子叫作燈籠褲;將心明眼亮的人比喻為水晶燈籠;把藏鋒守拙的人說成是紙糊的燈籠心里明;夸張一個人眼神貪婪、憤怒或吃驚,通常會說眼睛瞪得像燈籠似的;形容人才難得、物品稀少,通常會說打著燈籠也難找,或打著燈籠沒處尋。

在燈籠家族中,設計巧妙的當屬孔明燈和走馬燈。孔明燈在軍中用于通信聯絡,在民間用于許愿祈福,究竟是諸葛亮發明的還是莘七娘制作的,姑且不考,但其原理卻與熱氣球相似,說明早于法國孟格菲兄弟發明熱氣球1500多年,我們的先民就已掌握了空氣加熱升空的原理。放飛孔明燈已演變為一種民俗文化,我國許多地區都有這個節日習俗。走馬燈古稱蟠螭燈,有的地方也叫跑馬燈、轉馬燈。《燕京歲時記》載:“走馬燈者,剪紙為輪,以燭噓之,則車馳馬驟,團團不休,燭滅則頓止矣。”后來,人們便以走馬燈比喻忙碌不停,所謂萬事隨轉燭,恍如走馬燈。元代謝宗可詠走馬燈詩云:“飆輪擁騎駕炎精,飛繞人間不夜城。風鬣追星來有影,霜蹄逐電去無聲。秦軍夜潰咸陽火,吳炬霄馳赤壁兵。更憶雕鞍年少日,章臺踏碎月華明。”這首詩鋪陳壯觀,卻失之玄虛艱澀,不如我編的詩謎通俗:“夜光通明看圍城,中有飛騎類轉蓬,一旦燭滅風輪停,魯班來了也不行。”以走馬燈為謎面,猜《西廂記》戲詞“斷然難活”,令人費解,如果您知道“然”與“燃”字通假,也就茅塞頓開:燈燭斷燃(熄滅),馬兒也就動不成了。

張燈懸謎供游人猜射,自古而今都是鬧元宵必備的一項娛樂活動。參與這項活動的既有文人雅士,也有平民百姓,老少咸宜,雅俗共賞。在民間語文中,以燈籠為主題來借喻世相百態的謎語很多。例如,身上紅彤彤,心里亮晶晶,節日上門樓,臉上笑盈盈。又如,打我知曉,背后有人挑;因何出門來,為指路一條。再如,自古紅顏薄命,處處被人刁難,只因送往迎來,含羞吊在門前。另如,墻里開花墻外紅,想去采花路不通,通得路來花又謝,一場歡喜一場空。事實上,燈謎原本就是因掛靠燈籠而得名的。沒有燈籠,燈謎何所依傍,沒有燈謎,燈籠以何迷人。

如果說蠟燭是“燃燒自己,照亮別人”,那么,燈籠又何嘗不是呢?更何況,燈籠照亮的不僅是身邊人,而且還有暮色蒼茫腳下路。

來源:光明日報

(責任編輯:華麗)
------分隔線----------------------------
欄目列表
推薦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