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憑欄,身后是夕陽
查 干
傍晚微感悶熱,我步出賓館,獨自走向黑石礁。海聲,嘩嘩復嘩嘩,好似在傾訴著什么。更有螺號的嗚咽,從遠水之上隱約傳來。海,十分遼闊地展現(xiàn)出她全部的金色光芒,像鱗片,閃閃爍爍地推向天際。斯時的大連——這座古老而新穎的水城,一下子摁亮它無數(shù)個燈盞,使天空布滿了橙紅色。無疑,這是一座夢幻般的城市。它所編織的人間故事,一網(wǎng)又一網(wǎng)地撒向大海,不為捕撈鋪墊,只為傾訴備之。
目及處,夕陽真是無限唯美,是近黃昏的那種唯美。是美得極致,美得終曲。怪不得有人獨自久久憑欄遠眺。那人,乍看像一尊紫銅雕像,立在暮色中,一動不動。我想斯時,無盡的浪花,已盡收于他的一望里了。漁火幾點,也已在他蒼老的眸子里燃燒,雖然朦朧了一些,但也算清晰可辨。這時,我聽見他長咳了幾聲。他的咳聲,在夜風中擴散得很遠。難道,這咳聲里,還有什么酸楚的、難言的故事嗎?
但我相信,這幾聲長咳,不是因為他嗆了海風所引起的不適,而是他回憶的流速,抑或遇到了什么坎坷或者阻礙?;蚴且驗檫@夕陽太過安靜、太過自我、太過逼近內(nèi)里的儲藏;或是因為這漁火寂寥在遠水里,不聲不響地在凝視歲月斑駁的面龐與額發(fā);或是因為那只掠頂而過的孤鷗對他說了一些什么,或者暗示了一些什么。后來聽說,他是來自南方的一位年邁詩翁。而且,在他的名字里,恰好有一個鷗字守著尾。朋友笑著告訴我,他的名字里不但有個鷗字,而且還是瘦的。你不覺得,這里很有些質(zhì)感嗎?那么,這個瘦字里,究竟蘊含著怎樣的人生情節(jié)?只有他自己曉得,我們又何必去解釋呢。
我是遠遠地凝視著他的。他那一頭蒼然白發(fā),具有風云特有的韻致。白發(fā)繚亂著,像草原上的一叢白草,在隨風飄逸,像一首婉約詩。使我想起,“鴛鴦蝴蝶”這個個案來。我毅然決定,不走近他,雖然失去一次當面請教的機會。因為我,不愿去攪亂他長長的,被海風梳理著的那一縷思緒。我知道,真的詩人,沒有一個是不與苦難相伴的。他也不例外。因為,在他憑欄的遠眺里,我讀到了堅韌與苦楚。這是一幅極生動的生活剪影,不仔細去觀察,難以琢磨出它所包含的,那些雪雨風霜的往事。
入夜,海光仍很亮堂。能看得見,汐所沖刷而來的海草與海蟲,也能看得見字跡。于是,我獨自坐在一塊高高的黑黑的礁石上,打開日記本,涂抹起小詩一首——《莫憑欄,身后是夕陽》,這是自然流露出的一道題目,沒有一點推敲的過程。詩句如下:
在你有些漂白的印象里/鷗一定都是瘦的吧/在你秋雨春風的眼眸里/漁火一定都是寂寞的吧/誰說白發(fā)的飄動聲/抵不過拍岸的浪濤聲/誰說僅幾聲長咳/抵不過歲月漫長的疼痛/我看見礁石邊/有孤舟獨自在那里橫/它確實是睡著了/只有浪花浮舉著它/那是它的殘夢/飄著長髯的往日的夢//哦 莫憑欄/身后是夕陽/壺里假如有酒/你就慷慨它一次吧/與大海同醉/也是一個緣分吧/枕著浪花入睡/人生能有幾回
時隔三十余年,又有一個夏日的傍晚,我在北戴河的望海亭里,也來憑欄遠眺。海聲依舊,漁火依舊,帆影亦依舊,朦朧在水波里。當一股濕濕的海風掠過耳際時,我猛然想起那個藍色的大連灣,想起黑石礁,想起憑欄遠眺的那位詩翁。或許,我現(xiàn)在的遠眺里,已經(jīng)有了他那時的內(nèi)容與所感。所不同的是,對身后的夕陽,我沒有了那種淡淡的感傷。既不懼怕獨自憑欄,也不懼怕身后站著夕陽。這或許是歲月之鈣,將這一身老骨強化了的緣故吧?
假如現(xiàn)在重寫那首詩,決然不會有那般感傷的意味了。那首詩,當時沒有拿出去發(fā)表,在我抽屜里,整整躺了三十余年。而那位詩翁,也早已作古。他墓地邊的白草,枯榮交替不知有多少回了。然而,漫漫歲月依然是年輕的,一如往常,在生死來往中不斷更新,沒見幾條蒼老的紋理出現(xiàn)在天地間。而我,這一轉(zhuǎn)身,也已是白發(fā)人。我不想向蒼闊的天與地申訴什么,表白什么。沉默,是最好的一壇老酒,藏而不漏,飲而不醉。笑看那些人生舞臺,不斷地去上演它的喜劇與悲劇吧,讓那些角色,也輪番地去奮勇登場吧。作為觀潮人,要義是不去議論什么,不去評判什么。有點思想有點視力,就可以了。因為我明白,這海上的亙古漁火,不會因我的一望而不再漂泊,不再寂寞。我只是過客,而非主人,更無法術(shù),使一切變得美好起來。倒是這遠方螺號,低沉的嗚咽,使夜海上那條月光帶,推延得更長更長了。
而一只水鷗,正在一次又一次地俯沖著浪花。是嬉戲,還是在漁魚?就不得而知了。這便是時光之投影,枯與榮,都在其中。
來源:《解放日報》 (責任編輯:華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