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球速体育官方网站
歡迎登陸文心雕龍杯大賽官方網站

文心雕龍杯全國校園文學藝術大賽

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學新苗 >

第十屆文心雕龍杯全國十佳校園小作家潘幸泉

時間:2017-09-01 15:22來源:大賽組委會 作者: 潘幸泉 點擊:
【 個人簡介 】 潘幸泉,女,河北省石家莊市 41 中學初二學生。她酷愛寫作,任中國少年作家學會副主席、省作協會員、燕趙晚報校園記者、杏荃文學社社長、校園劇社社長。已發表文

個人簡介

潘幸泉,女,河北省石家莊市41中學初二學生。她酷愛寫作,任中國少年作家學會副主席、省作協會員、燕趙晚報校園記者、杏荃文學社社長、校園劇社社長。已發表文章上百篇,屢獲國家級作文大賽一等獎。現已出版合集5本,六年級時出版個人作品集《記憶的顏色》,小說集《心有天堂》正在編輯中,現正在創作《同在一片藍天下》,想呼吁和引領更多人去幫助服刑人員子女這個弱勢群體。

 

寫作感言】

仿佛是上天注定,我從小就和寫作有著不解之緣。小學期間的文學之路,走得不緊不慢,恰到好處。我在媽媽、老師的引領下,逐步走上了文學寫作的道路。參加各種文學大賽并多次得獎。后來我逐漸意識到:我的文字不應僅僅是為了參賽、得獎、拿稿費,文字應該為集體和社會服務。上初中后,我用文字做工具積極參加各種學校活動和社會公益活動,在校園里弘揚正能量,引領社會向真、向善、向美。

 

【推薦理由】

他用眼睛觀察生活,用心靈感悟生活,拿起手中的筆,歌頌真善美,鞭撻假惡丑。在他的筆下,文字跟現實結合得非常緊密,通過巧妙的構思,反映社會現實,表達作者的愛憎感情。他的文字優美流暢,富有感染力。他希望自己的文字能夠成為豐富人們生活的精神食糧,成為推動社會發展的一股力量。

 

 

郎騎竹馬來,繞床弄青梅

 

潘幸泉(河北省石家莊市第四十一中學中初二

 

 “你知道嗎?這舞,向來是青梅跳、竹馬奏的。”

深邃竹林幽幽,陽光埋葬最后一縷冷霧;枝頭百靈啾啾,風鈴伴唱于風之舞曲;遠方溪水流流,婦人們清亮的曲兒若隱若現。

姑娘無限美好的身姿藏匿在竹林深處,紅衣金飾在彌漫著綠色空氣的竹林里格外顯眼。她忽而急轉如風,忽而漫如細雨,忽而輕躍似云。面上的紅蓋頭因她的動作宛若一朵花綻開,隱約看到櫻嘴上揚,唇紅齒白。

她是空中自在的飛燕,容不得一絲束縛,飛往溫暖的地方安詳;她是叢中艷麗的赤蝶,容不得一絲污染,仿佛烈焰滾燙的熱情;她是道旁清秀的花兒,容不得一絲折磨,脆弱地經不起一點點的風雨。

“蒹葭蒼蒼,白露為霜。所謂伊人,在水一方。”

“手如柔荑,膚如凝脂。領如蝤蠐,齒如瓠犀。”

稚嫩的童聲如竹笛嘹亮的音律徘徊在少女心頭。她的腳步輕捷似蜻蜓點水,她的指法流暢似輕拂春水。沒有童男的竹笛聲聲,沒有童女的衣帶飄飄,沒有少年舞勺之年的古琴錚錚,只有少女及笄之年的鸞回鳳翥。

“打完仗回來,我第一個來看你。”少年臨走前的書信簡短而潦草,豆蔻女子卻視若珍寶。姑娘想到這里,舞步突然紊亂起來。紊亂——為什么會顯得紊亂呢?

百靈為紅衣姑娘伴唱,風兒跑過竹林,挑動竹葉沙沙作響。姑娘在竹林漫舞,輕柔的動作如溪水婉轉又如江河般自信。不傷害一株花草。不打擾一處蝶鳥,她自顧自地旋轉、跳躍、翻飛、升華,好像天地間只剩她一人,又好像在皇宮內向天子盡顯一切不可言說的美。

“若有一天我回不來,請不要悲傷。國事為重,死亡,那只是我的太陽落山。”

“請問候我的爹娘,我一定會活著回去盡孝。”

“不容樂觀,自求多福。”

“保重。”

一封比一封短了。輕薄長裙的瑰麗佳人把一沓信件藏在枕邊。

……

可現在這舞,只有戴著青梅的姑娘跳,卻不見騎著竹馬的少年奏。只有綺羅粉黛的小家碧玉,沒有昂藏七尺的淑人君子。

姑娘突然停下來。百靈的啾啾和竹葉的沙沙戛然而止。

遠方溪邊婦人們的歌聲居然格外清晰:“郎騎竹馬來哎,弄床繞青梅呦,同居長干里咯,兩小嫌無猜嘞……”

姑娘面前是一尊矮矮的墳墓。墓下,戰死沙場的年輕英雄正安眠于此。

陽光被竹葉劈成碎片撒在地上,竹林又朦朧在太過刺目的光線中。只有紅衣金飾的姑娘把蓋頭摘下來后,露出的絕美臉龐格外耀眼,格外耀眼。

 

 

雄踞東方的文明——漢族文化的丟失與傳承

 

潘幸泉(河北省石家莊市第四十一中學中初二

 

去年夏天,隨著動畫電影《大圣歸來》的上映,越來越多的青少年關注起國漫的崛起。

可以說,《大圣歸來》這部動畫影片,為國漫注入了新的活力,打破了很多人認為“中國的動漫永遠比不上美日的動漫”的觀念,影片中孫悟空的形象,激起了人們童年的回憶,它運用現代科學技術,與明清時期古典小說的浪漫優美相結合,加上文人們豐富的想象力,完美呈現在國人的視野中——真是一件令人振奮人心的事!

一年過去了,又有一部動畫電影《大魚海棠》進入人們的視野。不過,它的出現,卻頗受爭議。

“抄襲宮崎駿的《千與千尋》”與“這其中滲透了中國傳統的精髓”這兩大“黨派”在網上不斷爭論、研討。網友們意見的兩極分化,宣告著這部片子是多么不可忽視。

可以看出,影片三個主人公的名字——鯤、椿、湫——都有出處,而出處便是我們的老祖宗留下的文化瑰寶。“北冥有魚,其名為鯤。鯤之大,不知其幾千里也。”“上古有大椿者,以八千歲為春,以八千歲為秋。”

除人物的名字之外,影片四處都能體現出濃濃的中國風:影片中的建筑多為環形,符合了古時人們“天圓地方”的環境概念;環極樓、繩武樓、程啟樓等,都安靜地矗立在中國的土地上;嫘祖在水面上織出星空,靈感便出于“秋水共長天一色”的絕美詩句。

可是,為何中國傳統氣息如此濃郁的《大魚海棠》卻被罵作“抄襲”?

不得不說,這和國漫前些年“抄襲”風的猖獗有著很大的關系,使人們很容易把國漫與“抄襲都抄不出水平”的爛作劃上等號。

 還有一句話就是,這也與國人缺乏承接傳統的觀念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

你知道嗎?日本動漫的妖怪,有不少出自中國的《山海經》,《大魚海棠》中,也有以《山海經》的敘述為原型的妖怪;宮崎駿的《千與千尋》中,女主角千尋穿日本和服,《大魚海棠》中女主角椿穿中國唐裝;《千與千尋》和《大魚海棠》中門環都是小怪物樣子的——這些相似的地方,便成了把《大魚海棠》掛上“抄襲”罪名的原因。

我們有多少國人根本不曉得,日本人對《山海經》等中國古典名著很有研究;和服是唐朝日本遣唐使向中國學來的;妖怪樣的門環從古至今依舊遍布中國大大小小的城市鄉鎮。

有多少中國文化變成了國人口中的“不會創新,只會抄襲日本”?

反了啊!本末倒置了啊!

先拋下《大魚海棠》不言,我們再來回憶回憶以前關于漢族服裝——漢服的消息。

——四川一女孩穿漢服在公共場合行動,被人當成穿和服而迫使其脫掉漢服并把漢服燒毀。

——中國最近發明的美女機器人身上的漢服被某些網友誤解成和服,提出“為什么中國的機器人要穿日本的和服”的疑問。

——2015年春晚零點后的一個節目《大地春暉》,55個民族穿著自己民族的服裝,而漢族則穿著改良過的旗袍,引起網友的憤怒:“要為漢服討回公道,中央要為漢服道歉”。

——四川女孩被燒漢服事件傳到日本,日本網友表示不解,并嘲笑中國人分不清漢服與和服的區別。

——一個中國女孩穿漢服去日本得到日本人的尊重。

這一條條令人心寒的消息極大地沖擊著酷愛中國文化的人們的內心。

我們的鄰國,日本,當它還叫“東瀛”時,視中國為兄長,無比崇拜,無限敬仰,努力汲取中國的文化,與中國和平共處,直到1894年的那個夏天。

日本的文化有著東西方兼容的特點,其中東方文化很大一部分是從中國學過去的,并且傳承得很好。走在日本街道上,人們看和服就和看便服一樣。

再對比我們的祖國,中國,這個東亞文明的起源,四大文明古國之一,它的國民又是如何對待老祖宗留下的文化的?

當下中國的綜合國力正在逐日提升,這是世界公認的。前年的大閱兵,令外國人驚嘆不已,有西方國家人士說“中國將領導世界”,也有人擔心“中國會不會發起戰爭”,甚至有美國人作出“美國要完蛋了”這樣的預言。當今中國,在古代,學習了治國理念:“水能載舟,亦能覆舟”;在近代,吸取了深刻教訓:“我榮幸地從中華民族一員的資格,而成為世界公民。我是中國人民的兒子。我深情地愛著我的祖國和人民”;在現代,則是一個正在迅速崛起的泱泱大國:“中國永遠不會把自身曾經經歷過的悲慘遭遇強加給其他民族。”中國現在的成就,和“西學東漸”,積極汲取西方科技、文化,并與世界各國競爭、合作這一系列政策和制度是密不可分的。

可是在積極接受西方文化,吸取了明清閉關鎖國教訓的中國人,就應該逐漸遺棄掉我們的傳統文化嗎?

學鋼琴的越來越多,學笙阮笛蕭的越來越少;更多的人喜歡聆聽Taylor•Swift動人的歌喉,而調侃《高山流水》是不是催眠曲;向往著英國大本鐘的豪華奪目而對家長建議去長城游玩的建議嗤之以鼻……

超級大國美國說:世界上沒有哪一個國家能消滅中國,中國只能自殺。

自殺?什么意思?我相信聰明的你能結合上文猜到個大概。

日本認為,在明朝以后,中華就不再是中華了。清朝統治者君權的膨脹和強化,拼命地提高滿族的地位、鞏固滿族的統治,而極大地破壞了其他民族幾千年流傳下來的珍貴文化瑰寶,像《四庫全書》就是個悲慘的例子。在他們的威懾下,漢人們脫下漢服,剪掉長發——這是一場戰爭!——就是這場戰爭,使我們的鄰國,日本、韓國、馬來西亞、菲律賓、新加坡等國家認為,他們自己才是中華文化的正統,而他們從前學習的對象中國卻不是,即使現在中國強大到令他們聞風喪膽。

當然,外國人自然是不懂得“漢族+少數民族=中華民族”的等式的。

可喜的是,在鄰國們的不屑與嘲諷下,有漢族人覺醒了過來。

上文我提到的幾條新聞,都與漢族的傳統服飾漢服有關。這說明已有人開始復興漢族文化,要在中國大地和國際舞臺上重振漢民族傳統的風采!

越羅衫袂迎春風,玉刻麒麟腰帶紅。

繡羅衣裳照暮春,蹙金孔雀銀麒麟。 

曉啼珠露渾無力,繡簇羅襦不著行。

中國有禮儀之大,謂之夏;有服章之美,謂之華。

親愛的讀者,也許你偶然間會看到一個衣冠楚楚的漢服小姐或小哥,不要以為那是奇裝異服,那是為發揚漢族文化的英雄,是華夏傳統復興活動的先鋒。

到現在,隨著“漢服復興活動”的廣泛,穿著漢服在現代大街上閑逛的人們也許并不再是驚鴻一現,各大媒體也爭先恐后地跟蹤報道著身著漢服、傳承漢族文化的漢人們的活動。更有意思的是,居然有少數外國人也被這活動感染,穿著漢服乘坐中國的公交車。

也許,漢服的復興之路會坎坷,會艱辛,每一個愛著漢服的英雄會被質疑,會被嘲諷,會遭受無數白眼,甚至會像上文那位四川姑娘一樣遭遇那樣極具諷刺的事情……但英雄終歸是英雄,定會不畏任何艱難險阻、披荊斬棘,向全中國乃至全世界大喊:漢文化必將發揚光大!

黃帝發明的衣裝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服裝。在五千年后的今天,它,照樣會在世界上是一抹獨特的風景。

假設,漢服終于不負眾望,如日本和服一樣成為每家每戶必備的服飾,那其他被遺忘、被丟棄的諸多珍貴的漢族文化,是否同樣會一一回歸?

祖國,孕育出了璀璨奪目、令世界驚嘆的民族文化,作為中國人,我們的責任就是要保護好、傳承好老祖宗給我們留下的豐富遺產。因為那是我們的榮耀,飽含著滄桑歷史的神秘色彩,是我們能夠向全世界炫耀的資本!

 

 

(責任編輯:華麗)
------分隔線----------------------------
欄目列表
推薦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