懶人聽書、喜馬拉雅FM、有聲小說大全、聽書寶……曾幾何時,有聲書閱讀(以下簡稱“聽書”)居然成為我們身邊一股閱讀潮流,逐漸被大眾所接受、認可。
4月中旬,以“新時代·新閱讀·新向往”為主題的第四屆中國數字閱讀大會在杭州舉辦。據大會發布的《2017年度中國數字閱讀白皮書》顯示,2017年,以音頻為主要傳播載體的知識付費服務發展迅速,成為行業增長點,貢獻了約10億元的收入規模,成為推動市場增長的中堅力量,而有聲書閱讀市場2017年的市場規模達到40.6億元,增長率為39.7%。
說到“聽書”,我們會想起過去在書場或者廣播上聽評書,那是識字率不高或圖書不普及時的現象。如今我們說的“聽書”,指一種一人或多人依據文稿并借助不同聲音表情和錄音格式錄制的圖書作品,它是現代人的一種讀書選擇。據尼爾森英國書類和消費調查顯示,過去4年,全球有聲書每年都有兩位數的增長,它或者會成為全球出版業未來幾年的發展核心。
“聽書熱” 接受還是排斥
“我最早關注到聽書其實是從自己家老人開始的。老人由于眼睛的問題所以選擇了聽書,比如在網上聽名著等。當時我意識到聽書可能會是一個產業,但沒想到它的發展這么快,各大門戶網站、各大出版社都開始布局聽書產業,現在聽書儼然變成了一個必然了。但我不太接受,還是喜歡讀紙質圖書。”一位出版社的工作人員這樣說。
“我很喜歡聽書,每天從起床到上班有一個半小時的時間,我在上班的路上就可以聽1個小時左右,大約一周就可以聽完一本圖書,對于我來說是一種很好的學習方式。”某位聽書愛好者說。
據第十五次全國國民閱讀調查成果顯示,2017年,我國有兩成以上的國民有聽書習慣。其中,成年國民的聽書率為22.8%,較2016年的平均水平(17.0%)提高了5.8個百分點。其中選擇“移動有聲APP平臺”聽書的國民比率比上年增加了3.9%,選擇通過廣播聽書的比例比2016年的8.4%下降了1%,選擇通過“微信語音推送”聽書的比例比2016年的3.6%增長了1.7%。
聽書市場的壯大,本質上是和我國生產力及人民生活質量不斷提高分不開的。民眾的物質生活豐富了之后,精神需求自然也會提升,大家開始更多地接受適合當下生活方式與閱讀需求的結合。
知乎出版業務負責人黃濤說,聽書這種方式對于環境、時間的要求都比較靈活,讀者可以選擇自己合適的時間與節奏去聽,隨心所欲,解放雙手。我們觀察到了用戶對于有聲讀物需求和接受度的上升,所以今年初知乎就推出了有聲書。“知乎·讀書會”是我們推出的會員服務,我們邀請數百位行業大咖作為領讀人,以音頻形式解讀經典書籍,同時搭配數百本嚴選電子書、知乎原創書免費閱讀等權益。我們希望為會員提供從聽到讀、再到獨立思考的成長體驗。
聽書讀書 互補還是有別
雖然“聽書”目前具備了一定的市場規模,但現階段市場上優質、精良的聽書產品還是比較缺乏。對于聽書與讀書的關系,行業內的人士怎樣看待呢?
中國民主法制出版社社長、總編輯劉海濤說:“我認為聽書的出現是科技發展的必然,而且是內容制作方不可忽視、必須涉獵的一個非常重要的市場和領域,但是在內容選取和制作過程方面是有門檻的。讀書與聽書相互關聯又相互區別:第一是獲取知識的介質不同,知識的記載方式是通過介質來實現的,讀書是紙質介質,而聽書是隨著科技的發展才出現的,通過聲音的方式來獲取信息,獲取知識;第二是體驗感不同,讀書更多是一種深層次的閱讀,而聽書容易流于碎片化。對于一本圖書來說,完全靠聽,如果音頻的制作又僅僅只是朗讀的話,我覺得閱讀的體驗感肯定不如讀書,除非將來聽書的制作很精良。目前的年輕人接受聽書類的產品可能會更快一些,但是更多的人還是陶醉于手捧一本書,聞著墨香,翻著書的感覺,所以兩者獲取知識的愉悅感、體驗感差別不小。”
在讀書的過程中,紙張上的文字帶給讀者更多遐想與思考的空間。看書時,當我們的眼睛定格在某一段文字上時,此時我們是需要沉思的;而對于目前市場上的聽書產品來說,往往是一聽而過,即使反復聽也未必會有感覺。并且聽書時閱讀節奏是被別人牽著走,如果碰上一個自己不喜歡的聲音和表達方式,體驗不會很好。所以聽書類產品還需更多的打磨以及精良的制作。
知乎出版業務負責人黃濤認為:聽書和讀書應該是互補、共存的一種狀態,因為本質上都是為閱讀和知識的傳遞服務的。首先,聽書也是閱讀的一種方式,出于用戶對不同時間、閱讀場景和內容深度做出不同的選擇;其次,從聽書這個過程來說,我們認為聽書加入了人的聲音,也就具有了語氣、停頓這些從純文字書籍上難以表現出的對讀者理解內容的引導,避免了純文字的枯燥無味。
聲音版權 保護更要開發
民眾不同的閱讀需求需要多樣化的載體形式來滿足,聲音產品是目前被廣泛使用的新形式之一。
相對于紙質圖書的版權來說,聲音產品擁有更加復雜的版權。聲音版權是獨立于出版社與作者簽約的獨家出版權之外的。一個出版社出版了某位作者的圖書,但并不代表擁有其作品的聲音改編權,這需要出版社與作者單獨簽約。
拿到了聲音改編權,由于制作技術成本等方面的原因,出版社通常會交與第三方合作平臺去制作,此時又涉及到了朗讀者的聲音版權以及音頻制作方的版權。
作為國家級“數字影音互動科技與標準重點實驗室”牽頭單位中國民主法制出版社社長、總編輯劉海濤說:“我們出版社牽頭成立了國家級的重點實驗室,我們擁有自己的技術,擁有自己的聲音專利,可以為精良的聽書制作提供技術支持。”
他建議,第一,希望國家盡快地修改和完善著作權法;第二,希望國家在聲音方面的科研工作要加大投入,讓我們自己的聲音在自己的通道上跑,形成我們自己的聲音標準,這樣才能使我們國家的聲音產品形成一個合力。另外,對聲音的版權保護還是要加強,在保護的同時更要開發。
來源:人民日報海外版(2018年05月25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