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要:劉勰的所謂神思觀是論述創作之前的構思的,它描繪了構思的精神境界以及有關構思的各個方面。本文淺略的談了一下自己對“神思”的理解。神思的含義主要有兩點:“神與物游”及“虛靜”。“神與物游”是過程,“虛靜”則是前提。劉勰神思觀念的形成一定程度上受道了佛學以及道家學說的影響。
關鍵字: 神 思 神與物游 虛 靜 佛 道 對“神思”的影響
“神思”一詞并不是劉勰發明創造的,三國曹植《寶刀賦》有“攄神思而造象”,用以說明工匠鑄刀要充分凝神想象,晉宋時期的宗炳進而將"神思"用于繪畫創作,其《畫山水序》說:"于是閑居理氣,拂觴鳴琴。披圖幽對,坐究四荒。……圣賢映于絕代,萬趣融其神思,余復何為哉,暢神而已。他認為"神思"現象的出現是由于"澄懷觀道"、"澄懷味象"所致,所謂"澄懷",即虛其懷、靜其心。注(1): (澄懷觀道”、“澄懷味象”的論述參考:《玄學虛靜說與文學創作心理》作者:陳順智主題類號:J2/中國古代、近代文學研究)而《文心雕龍?神思》篇關于創作靈感的描述:“文之思也,其神遠矣。故寂然凝慮,思接千載,悄焉動容,視通萬里;吟詠之間,吐納珠玉之聲,眉睫之前,卷舒風云之色:其思理之致乎?故思理為妙,神與物游,神居胸臆,而志氣統其關鍵:物沿耳目,而辭令管其樞機。劉勰在這里指出了“神思”,亦即藝術思維活動過程中生動豐富的藝術想象活動情狀。神思神通廣大,無與倫比 ,自由神圣不受時間、空間的限制,范圍極其廣泛。“而且在整個“神思”活動過程中,文學家的思維活動始終是和作家的感情之波瀾起伏聯系在一起的。劉勰對藝術想象活動的特點作了非常形象的描繪和相當深刻的概括,這就是所謂的‘神與物游’。作為創作主體的心(即“神”)與作為創作客體的物的融和統一”。注2(張少康:《中國文學理論批評史教程》85頁,北京大學出版社)我認為劉勰所強調的“神思”主要有兩點,一是“神與物游”;一是“虛靜”。 “神與物游”是過程,“虛靜”則是前提。
所謂的“神與物游”,意思是說,構思的奇妙,在于能使心物交融,亦即精神和外物相交接、相融合。所指的就是一種不受時空限制的自由藝術想象。對于人的思維、想象不受時空限制的特點,這種認識在中國古代文獻中早有記載。《西京雜記》卷二中說司馬相如作《上林賦》、《子虛賦》時就說“意思蕭散 ,不復與外事相關,控引天地,錯綜古今”。陸機在《文賦》中也說:“其始也,皆收視反聽,耽思傍訊,精騖八極,心游萬仞。……觀古今于須臾,撫四海于一瞬”,“籠天地于形內,挫萬物于筆端”,“恢萬里而無閡,通億載而為津”。這是陸機對藝術想象的自由性及其超時空的特點做出的詳細入微的描述。劉勰顯然是受到到了陸機的影響。在《神思》篇中,劉勰以生動的比喻,描述了藝術想象的自由性及其超時空的特點。“寂然凝慮,思接千載”,講的是超越任何時間的差距;“悄焉動容,視通萬里”,則大概講的是超越任何空間的差距。他與《文賦》中的“觀古今于須臾,撫四海于一瞬”,在意義上是完全相同的。但是,“文之思也,其神遠矣。”(注3:劉勰《文心雕龍》)劉勰的“神與物游”還強調的是一種藝術想象變化莫測。故所謂“吟詠之間,吐納珠玉之聲;眉睫之前,卷舒風云之色”。其中風云變幻可見一斑。然而,劉勰的“神與物游”捎帶一個“神”字,更強調的是“有如神助”,是一種“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的境界。所以,劉勰稱“伊摯不能言鼎,輪扁不能語斤,其微矣乎!”這種想象,既能沖破視野所限,又能跨越時空所阻。是神圣而無所阻擋的 。總的來說,其本質上就是“主體感情與藝術表象相融相游、和諧運動、向著審美意象方向發展的內涵豐富的心理活動。”(注4:《白話文心雕龍》導讀)
“神與物游”要求神與物要達到高度的統一,在劉勰看來,如果沒有對思想和現實的深刻理解是很難達到神與物游的境界的,神和物之間有一種內在的聯系。這種聯系需要創作者的能力就是要發現這種內在的聯系,從而將內心的情感用萬事萬物進行表達,達到良好的藝術效果。“挫萬物于筆端”的勇氣是需要對整個世界的內在把握而實現的。
劉勰的“神與物游”固然是十分的重要,但同時還得需要一個同樣十分重要的前提,就是所謂的“虛靜”。劉勰認為“虛靜”是“馭文之首術,謀篇之大端”,是文藝創作過程中最為關鍵和重要的環節,它不僅僅只是要求我們創作前裝模做樣的坐下來,穩定自己的情緒以達創作的境界這么簡單,而是貫穿于藝術創作的全部流程,而虛靜的方法則是“疏瀹五藏,澡雪精神”。這里的“疏瀹五藏,澡雪精神”很顯然的不是一朝一夕所能辦到的事情,他強調的是一種精神的凈化,一種上善若水的境界。它需要的絕不僅僅是一時的"打坐",短暫的控制,而更多的是一種修養。“劉勰的虛靜將虛靜與"積學以儲寶,酌理以富才,研閱以窮照,馴致以懌辭",并列為"馭文之首術,謀篇之大端“注5,(見《中國古代文論選讀》導論:二:虛靜說)這與莊子的“絕學去智”是不一樣的。這種虛靜的重要意義不僅僅在于使藝術家從現實俗事中解脫出來,心存高遠,將功利物欲、太多的表象認識等等從思維中暫時撇開,心態空靈,神情自然,使創作主體的思想進入一種空明、若有若無的狀態。而且同時要求一個提前的長時期的準備,那就是“積學”,“富才”。從而有利于創作的準備和順利進行。有些評論者將這種虛靜的作用歸結為3點:虛心接納萬境;凝神觀照本質;靜氣開發智慧。我覺得是合理的。總的來說,虛靜的目的就是為了更好的“神與物游”。
關于劉勰的神思觀的形成,普遍的認為還受到佛家和道教學說的影響。劉勰與佛教有著很大的緣分,早年依附僧佑居住在定林寺多年,晚年又皈依佛教。如此看來,他的思想與文學理論受佛教的影響自然而然的。另外,劉勰在<神思>篇中所論及的虛靜之旨,與道家玄學所強調的“無”“空”,“靜”的境界在內涵上也有相似的地方,確切的說,劉勰正是在吸收了道家的這些學說后,進而創新,成為一種文學理論的。而張少康的《中國文學理論批評史教程》中也提及劉勰的虛靜說是源于莊子的思想。可見劉勰的神思觀與道教家學說的確大有淵源。在這里不再一一論述。
以上算是我對劉勰“神思”觀的一點粗淺的認識。
(責任編輯:文心雕龍杯大賽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