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者在永嘉縣教育局工作時,曾擔任《永嘉教育》雜志和永嘉教育網站編輯,在編輯文字的同時,也要拍攝新聞照片,因而也就喜歡上攝影。在攝影的實踐中,覺得凡是藝術都有相同之處,攝影也和寫作一樣,它們之間有必然的聯系,也有很多相通的地方,并且攝影能有效促進寫作能力的提高。再說,現在數碼相機普遍了,而手機拍照更流行更方便,很多學生對攝影有濃厚興趣。近年來,筆者回到學校專門從事校園文學工作,因而,對攝影和寫作進行了研究和實踐,并形成了攝影寫作法的新概念。
筆者通過攝影知識的學習研究,知道攝影有三大要素:立意、構圖和用光。立意是攝影的靈魂,構圖是攝影的骨架,用光是攝影的血肉。一張好的攝影作品就像一個人,要有美好高尚的靈魂,健全的骨架和豐滿的血肉。健全的骨架和豐滿的血肉是為了表現美好的靈魂;健全的骨架則是靈魂和血肉的依托;用光技術高明,照片色彩奇特,能吸引眼球,讓人眼前一亮,讓人動情,達到賞心悅目的效果;立意新穎,會引人深思,給人啟迪,并震撼心靈;而好的構圖會讓同樣的主題更富有表現力,讓平常的景物煥發不平常的魅力,讓人驚嘆攝影的神奇!可見,三者中構圖十分重要。
那么,什么叫攝影構圖,按照我的理解,攝影構圖是攝影者對看到的景物或場景,用自己的獨特理解,確定要表現的主題,然后選擇最能表現主題的角度,取舍景物或場景的取景過程。可見,構圖中包括了取景的要素。
同樣,為了相對應,寫作也可以概括為三大要素:立意、選材結構和語言(即表達)。也可以說,立意是文章的靈魂,選材結構是文章的骨架,語言是文章的血肉。
寫作和攝影一樣:攝影時你對眼前的景物要先想好拍什么為主題,寫文章你先要考慮表現什么主題,這叫立意。古人說“千古文章意為高”, 文章的中心思想是靈魂,立意新奇,文章的質量就高。
構圖就是根據要表現的主題來取舍景物、場景或人物,然后選擇最佳角度或技巧來安排圖景。其實構圖也包含兩方面的內容,即選取景物和安排景物。寫文章也一樣,要根據中心思想來選擇材料,然后進行取舍詳略,并合理巧妙地安排材料,或順敘、或倒敘,怎樣安排插敘等。這就像“構圖”,叫選材和結構。材料是用來表現中心的,所以選材尤為重要;為了更好地表現主題,如何安排材料也很重要。
攝影要靠用光,無光就無影無色;文章要靠語言,語言是血肉;有了細膩、生動、精彩的語言,文章才能鮮活起來。而文章是否精彩生動要靠你的表達能力,所以運用語言的能力很重要。如今在評定作文時十分看重語言,但在同樣的表達能力下,選材結構顯得十分重要。選材不當就會離題,沒有好的材料就不能表現好的主題,材料安排不當就不能突出主題。
雖然,現在都提倡自由寫作,“我手寫我心”。寫自己熟悉的內容,自由選材自由表達。可是,我們學生足不出戶,不是學校就是家里,兩點一線,看到的東西不多,寫什么?拍什么?巧婦難為無米之炊。可見,寫作也和攝影一樣,首先要解決的問題是選材和構圖。
所以,我們就先來研究一下攝影中的取景構圖與寫作中的選材結構吧。
攝影構圖和寫文章一樣,要講究章法結構,主次詳略,相互呼應,虛實對比,疏密有致等的構圖規律,服從表現主題的要求,同時又要取得整體形式感的完美和諧的統一。攝影的構圖方法與原則各有其說,而有位攝影愛好者根據自己的攝影實踐,梳理總結了簡單好記的構圖法則:攝影構圖加減乘除法,我們不妨在寫作中也借鑒一下。
構圖中的加法:
加法,就是在取景構圖中添加一些景和物,形成對比襯托,讓主題更鮮明,讓畫面更豐富更生動。比如:在拍美麗的風景時,你就會想假如有位美女多好啊,穿紅衣服的就更亮麗了。因為人是世界上最美的風景哦!特別是拍油菜花或桃花時,加入如花的美女,互相映襯,使畫面更生動了。你又想,假如美女打著一把花傘呢,是不是畫面更精彩啊?拍青山加綠水,山清水秀更美麗,山中加霧,水中加前行的竹筏更有動感呢。假如有一對在逛街的戀人,男的魁梧高大,女的很嬌小玲瓏,形成強烈對比,是不是更吸引眼球啊?所以,攝影師很辛苦,他要耐心等待最合適的時機、季節和活動狀態,使拍攝的照片主題更鮮明,畫面更豐富。有時也只好采用擺拍,人為地添加道具。
加法也可以說是襯托對比法。紅花要靠綠葉來襯托,通過襯托才能突出主題,凸顯主角的美麗。俗話說:不比不知道,一比嚇一跳。攝影中采用人物的對比,景物的對比,大小的對比,遠近對比,顏色的對比,明暗的對比,冷暖的對比,虛實的對比,甚至是人物情感的對比等,產生美感,產生意想不到的藝術效果。但加法的原則是:要錦上添花,為突出主題服務,切莫喧賓奪主,畫蛇添足。
攝影構圖用添加法,繪畫更是添加法的藝術,我們的寫作當然可以運用添加法,何況文學創作就是可以添油加醋的哦!作文作文,文章是可做的。攝影只能用一個角度構一幅圖,或全景,或中景,或近景,或特寫,寫作可以多角度選材,近景遠近,正面側面,任意選景取材;攝影只能用視覺,寫作不僅用視覺,還可用聽覺、嗅覺、味覺、觸覺來加材料;還可想象,“思接千載,視通萬里”。但添加材料必須要圍繞中心,突出主題,更要科學符合常理。比如寫《鵝浦春色》,可以用添加法:草地、湖水、樹木、翠竹、花卉、動物和活動的人。樹木又可以添加:水杉、柳樹、樟樹、雪松等等;花卉又可添加:茶花、迎春花、玉蘭花、桃花、柳花、紫藤花、映山紅、櫻花和梔子花等等;公園里動物也很多呢,有松鼠、麻雀、白鷺、翠鳥等等。只要你留心觀察可寫的東西很多,但你不可畫蛇添足,閉著眼睛亂添加哦!比如春天的鵝浦河開滿荷花,處處桂花飄香,草地里有野兔,樹林里有老鷹哦。必須要圍繞主題,有順序、有重點、有詳略地描寫景物,做到錦上添花,突出鵝浦春色“美麗”這一主題。
構圖中的減法:
減法,是指在攝影構圖中,凡是一切與主題無關或可有可無的景物或人物,能減則減。有人說,攝影總的來說就是一種減法的藝術。這話很經典,因為最簡單的就是最好的。我們要在在紛繁復雜的現實生活中拍攝最動人心魄的瞬間,在精彩紛呈的畫面中減去可有可無的東西,留下那最簡潔、最迷人的精華部分。好的攝影作品就像中國畫,采用寫意的手法,用最簡單的畫面,表達出一種意境,一種唯美,一種思想。
初學攝影的人,看景就拍,看人就拍。不懂取舍,什么都拍,這叫拍照,不叫攝影。比如拍“鵝浦春色”,可拍的景物很多,你要選取最能動人的精彩畫面來表現主題,所以你要忍痛割愛,減去可有可無的東西,更要避開垃圾箱、電線桿,以及不好看的細節。你可以減去所有其它的花,只選紫藤花;紫藤花很多也很亂,你又可減去其它的,只選其中幾串最出色的紫藤花,來個特寫,會更動人。
但初學寫作的人,首先要學會看到什么都能寫幾句,面面俱到,記流水賬也好。但魯迅說過:“寫完之后,至少要看兩遍,竭力將可有可無的字、句、段刪除,毫不可惜。”魯迅先生早就告訴我們寫作的高明手法——減法。
其實減法也就是擇優法。我們的同學總說沒什么好寫。比如校園花開花落,我們不知道,更聞不到花香;我們的鵝浦公園,就在我們校門口,一年四季景色不同,早晚景色各異,我們同學說:哪里好看啊?當看到鵝浦公園和學校的照片,還有所懷疑地驚奇感嘆:真好看啊!所以,我們要向“攝影師”學習,減去所有的不美,留下最美的東西呈現給人們。羅丹說:“生活中缺乏的不是美,而是缺乏發現美的眼睛。”攝影師就是有一雙慧眼,善于發現捕捉生活中的美和動人的瞬間。
構圖中的乘法:
乘法,是指相同或相近的元素在畫面上大面積復制出現,或規則或不規則分布,令畫面充滿韻律美和節奏感,從而產生強烈的視覺沖擊。
乘法其實是寫作中的鋪陳渲染法:如紀曉嵐寫雪花的的詩:“一片二片三四片,五片六片七八片。九片十片十一片,飛入草叢皆不見。”如《木蘭詩》中:“東市買駿馬,西市買鞍韉,南市買轡頭,北市買長鞭。”如魯迅的《社戲》,寫“我”看戲時的乏味心情,卻又想看看名角小叫天,而耐著性子等待:于是看小旦唱,看花旦唱,看不知什么角色唱,看一大班人亂打,看兩三個人互打,從九點多到十點,從十點到十一點,從十一點到十一點半,從十一點半到十二點——然而叫天竟還沒有來。又如魯迅的《馬上日記》寫見到軍閥吳佩孚進北京時的情景:走到豐盛胡同中段,被軍警驅入一條小胡同中。少頃,看見大路上黃塵滾滾,一輛摩托車馳過;少頃,又是一輛;又是一輛;又是一輛……。
鋪陳渲染法,往往還運用比喻、擬人和夸張手法達到渲染的氣氛和情景,增強語言藝術效果。
乘法也就是文章結構上的并列式,散文中的排比段形式。比如寫母親,單從一個角度選取“母愛”的材料,一個故事一個故事地來寫。如《因為有愛》:失落時,你是耳畔的一聲鼓勵……寒風襲來時,你是一道堅實的屏障……迷失方向時,你是一盞之路的明燈……
又如有學生寫《路過青春》,正文中就采用排比段:路過青春,有一種寂寞爬上心頭……;路過青春,有一種快樂沁人心脾……;路過青春,有一種幸福永駐心房……;路過青春,還有一種希望就在前方……。
構圖中的除法:
封閉式構圖注重的是照片內的完整表達,而開放式構圖則是在照片內增添了無形的外在信息,因為它帶有很大的隨意性,拍攝的思維可以放得更開更廣,是一種打破常規打破均衡的構圖方式,往往可以得到耐人尋味的效果。
攝影構圖中的除法,我認為就是“完整和不完整同在”的構圖原則,它留給人們以無限的想象余地。比如拍了一只完整的小狗和一只牽著小狗的手,刪除牽狗人的其他大部分。又如只拍一個人頭的側面部分,一只耳朵塞著耳機。
寫作中的除法就是打破常規的刪除法,或者叫有意省略,常用省略號,或“這里刪除或略去XX字”,讓讀者去想象略去的內容。這是一種很有難度的寫法,并不像我們有的學生每段末尾用省略號,寫不出了就用省略號。
攝影也好,寫作也罷,各種藝術作品,事實上并不是單一地運用一種法則,往往會結合多種法則靈活應用,這叫“混合運算”,有些甚至是“四則混合運算”。不是混合運算就好,也不是說單項運算就不好,怎么用,還得看個人的能力。總之:一切的法則都是后人總結出來的,全是死的。實踐才能出真知,這才是硬道理;“無招勝有招”,這是藝術的最高境界。
總之,研究攝影寫作法的目的就是如何把攝影的技術融合到寫作中,借攝影鏡頭作為我們的第三只眼,借用一只敏銳的“慧眼”,看清美麗的世界,隨時拍下一些瞬間的美麗和動人的場景,幫我們記錄生活,為寫作積累素材。或者在寫作時重溫一下照片的“內容”,使我們寫得更準確、更具體、更生動。
筆者在寫文章時常用這種方法,也明顯提高了寫作效果。借鑒攝影用最佳角度來選景取材立意;借鑒攝影的構圖法來結構文章,突出主題;借鑒攝影的用光來提高語言運用能力,使文章更生動形象、更加文采飛揚。這是我們研究攝影寫作法的目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