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球速体育官方网站
歡迎登陸文心雕龍杯大賽官方網站

文心雕龍杯全國校園文學藝術大賽

當前位置: 首頁 > 美文閱讀 > 散文 >

應當被注視的,永遠是寫作中的那團火焰(周茉)

時間:2018-11-15 14:29來源:中國作家網 作者:周茉 點擊:
應當被注視的,永遠是寫作中的那團火焰 6年創作6部中長篇小說,總共200多萬字,其中最熱門的一部在網絡上達到44萬點擊量 不久前,杭州電子科技大學宿管中心的普通職工湯杏芬火了

    “6年創作6部中長篇小說,總共200多萬字”,“其中最熱門的一部在網絡上達到44萬點擊量”…… 不久前,杭州電子科技大學宿管中心的普通職工湯杏芬火了——“宿管阿姨”原來是隱身的網絡小說高手。兩種身份之間的巨大差異,帶著強烈的勵志與傳奇色彩。日前,湯杏芬已經收到浙江省網絡作協的邀請。成為熱門話題后,諸多驚嘆與訝異的目光聚焦于湯杏芬。這種奇跡感恰恰是文學的力量。它的光芒高貴卻又樸素,從不放棄燭照每一個平凡的個體,湯杏芬、余秀華、鬼金、單小花……這些被媒體關注的寫作者,以及更多人們尚不知曉的默默的寫作者,當他們成為社會性話題,都是一個讓我們深入思考文學與人、文學與生活的精神契機。文學對他們而言意味著什么?他們緣何開始寫作?如何掌握了寫作的“秘密”?他們的文學能力從哪里來?對寫作而言,天賦、教育和生活實踐,又是怎樣的關系?在文學創作的旅途中,在與自我的對話中,他們成為了怎樣的自己,兩種不同的身份在日常生活中如何自洽? 我們欣喜于新的文學力量的涌現,也無奈地看到很多關注和討論偏離了文學本身。

文學是一項神圣的事業,它的神圣之處不在于作品的偉大,造詣的高深,而在于每個生命面對文學都能夠享有平等的權力,每個在黑夜中齲齲獨行的靈魂都能夠被照亮:遵照內心,用筆寫出想表達的東西,寫出源于人性深處的求索,回歸文學本體的純粹與質樸。就像湯杏芬說起自己的寫作:“故事里確實有親戚家族的影子。我1969年出生在農村,過過苦日子。災難主要是人性弱點造成的,我曾經深受其害,寫一些悲苦的東西,也是一種心靈治愈,我的小說就是這樣的嘗試。”

文學的“初心”,是與靈魂碰撞時的光輝

“馬上就到農忙的時候了,最近我還會回去收麥子,家里還有11畝地。” 膠州農民詩人陳亮在接受采訪時依然不忘老家的農事。從家鄉到北京當詩歌編輯,成為中國作協會員,對陳亮來說就是純粹的,能近距離地接近文學、撫摸詩歌。在創作長詩《桃花源記》時,陳亮發現文學會在無形中開拓人的思維:“把我在城市生活的感受也要融入進去,用魔幻一般的筆觸去描述。而這部分還需要一些更深層次的思考,我想沉淀一段時間再去完成。”經歷了職場喧囂后,文學依然是陳亮渴望的回歸地:“我還是想回老家,在一個小城或者小鄉村,踏實地耕種、安靜地讀書寫作。人到中年,經歷了很多不可控的事,現在的努力正是為了有一天可以擁有這樣的生活。”

“一個穿制服的執法者,一個常人看來冷峻的漢子,其情也柔,其意也濃”。無獨有偶,近日,山西太原“城管詩人”張貴寶出版詩集《秋思》,工作之余,他將每天所思所想匯聚成詩歌,《秋思》就是他三十年來所創作的詩詞匯集。張寶貴說,詩歌創作已成為自己生活方式不可或缺的一個方面,通過詩歌與大千世界對話,培育和耕耘自己的精神家園。

居住在寧夏西海固的單小花,朋友圈封面始終是一張和中國作協主席鐵凝的合影。這位有3個孩子且被生活負擔壓得喘不過氣的婦女,在繁重的農務和被丈夫家暴的恐懼下,常在深夜悄悄寫作,后來作品得到縣文聯的鼓勵,她重拾了生活的勇氣。見到鐵凝后,更堅定了她繼續寫作的自信。“在我陷入絕望時,是文學挽救了我”,單小花說。其中不為外人道也的艱難苦澀化于紙筆的墨香,成為生命內在的堅韌力量。寫作如何進行救贖?在最細微的縫隙中,最隱秘的連接處,藏著的都是人與文學的秘密。

每一個虔誠執筆的人,都值得被尊重

對于各行各業的文學寫作者,大眾常冠以“草根文學”來稱呼,而每一顆認真寫作的心,都應得到尊重與重視。“龍華草根文學獎”已舉辦五屆,一路走來并不容易。獎項鼓勵的不僅是優秀文學作品,更是生命個體在遇見文學時傾瀉的情感、散發的光輝。作家鄧一光在頒獎現場表示,他所理解的文學是沒有界限的,有可能從今天開始,這些獲獎作家能不斷用自己的作品征服這個世界。第五屆獲獎者竇玉紅說:“利用業余時間寫作投稿,心路歷程變化很大。”

“我們每月進行一次線上討論。大家在討論前會收到當月雜志,對指定作品進行研討,再各自寫好評論文章。”湖北女孩蕭肖是《作品》雜志評刊團的成員,評刊團微信群里有一百多個和她一樣的評刊員。大學老師、專業作家、企業家,甚至核物理工程師,大家身份各異、素不相識,在評點作品時卻犀利而尖銳。評刊團活動起始于2018年初,負責策劃的《作品》雜志社副社長鄭小瓊和副總編王十月都是普通工人出身,王十月說,兩人不斷“折騰”是為著同一個目標:“為作者去做許多事,這是我們的出發點。”科班出身的作家王哲珠最初認為這件事“挺離譜”,首次參加評刊團,面對寫得密密麻麻的評論時,“我開始覺得自己的文字是幸運的”。評刊團的成員和專業評論家不同,他們不是理論式的分析,又比普通讀者用心和專注。王哲珠感慨:“這樣的活動把人們心中最純粹的東西吸引出來了,文學應該是平等、無成見。”

2006年秋,由一群熱愛文學的中老年人組成的“中老年文學講習班”誕生了。十余年來,講習班依舊紅紅火火,用接地氣的話說:“文學是個純凈營生。” 在遠洋貨輪當過多年政委的老海員,寫出長篇小說《漂浮的國土》;愛好旅游的老大姐出版了文字婉約的游記《云游》;仁心宅厚的退休醫生出版了記載行醫經歷和家族興衰的詩文集《醫者筆耕錄》;誰也不會想到,講習班里性情豁達、行伍一生的朱老爺子居然是圣賢朱熹的后人,他出版了回憶錄《朱家有我》。年代風云變幻,行走半生的他們在文字中究竟發現更多?還是感慨更多?自己動筆寫文章造就著怎樣的心境?某個角度來說,文學不僅安撫人的靈魂,更映照民族、時代、生活與倫理變遷的精神投射。

中國作協副主席李敬澤在中國作協舉辦的“文學照亮生活”全民公益大講堂上說:“文學的第一個功能就是認識自我、推敲自我,文學帶領我們認識他人,愛他人,文學教給我們的就是設身處地地理解他人。”文學不是精英藝術,動筆寫作時,人人平等。雷平陽《舊山水》中一篇文章寫到,一個殺人犯企圖自盡,在茫茫雪漠中醒來時,發現懷里依偎著一頭小羊,他頓時不想死了。文學正如同世間純凈的生靈,我們可以質疑作品優秀與否,卻不能質疑、更不能忽略在人類漫長的精神歲月中,當文學與生命個體發生關系時涌現出的光輝與感動。

來源:中國作家網 周茉(綜合報道)

(責任編輯:華麗)
------分隔線----------------------------
欄目列表
推薦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