拙政園的荷(外一篇)
高洪波
到過若干次蘇州,也叩訪過舉國聞名的拙政園———中國園林藝術的一粒碩大的明珠,但哪一次也不像今天這般有趣。
那天立秋。仿佛逃跑般自京城奔出。北京今年苦夏,大熱中蒸騰著暑氣,北京城變成了一間巨大的桑拿蒸氣浴室,略一行動,便一身的毛汗。因此聞說蘇州拙政園舉辦荷文化節(jié),這消息已具爽意,及至一到蘇州,踏入拙政園的那一刻起,便落入荷的包圍中,荷香絲絲,荷風颯颯,荷花亭亭,荷葉翩翩,若手持一個蓬蓬頭,分明變成宋朝玉雕人物———執(zhí)荷童子,雅極,美極。剝食蓮子的剎那,有恍若夢中之感。
拙政園內游人如織,男女老幼,中外嘉賓,為美麗的園景所沉醉,在小橋流水和亭堂樓榭中穿行,在夾竹桃燦爛的花下留影。在與金魚們的對視中找到莫名欣喜,在同荷花們的邂逅中感受“香遠益清”的古典情致,我們則由拙政園的建設者引領著,觀雅石,賞盆景,辨荷色。江南的立秋雨也來湊趣,淋濕了石徑和花木,雨從芭蕉葉上滑落,把“雨打芭蕉”的濃濃詩意迅速傳導開來。此刻撐一把傘行在拙政園,你分明變成一朵行走的蓮蓬,雨打芭蕉,有音樂的叮咚和天籟;雨打荷葉,又有“大珠小珠落玉盤”的俏麗。聽江南秋雨一聲聲叮嚀,你的心立刻酥軟了幾分,也柔潤了許多。
一位朋友為我們講荷,用她的糯且甜的蘇州話,吳音軟語中透出學識和見識。于是我第一次知道荷有三百多個品種,且分塘荷、盆荷和最小的碗蓮。塘荷種植在水塘中,高大粗壯;盆荷種植在水缸中,較塘荷略小,但可隨意搬動;最小的品種是碗蓮,一碗清清水,兩朵白蓮花,可助談興,可佐茶趣,屬于荷花中的“迷你型”,是人們精心培育出的品種。
荷花又稱蓮花,此外還有藕花、水芙蓉、芙蕖、菡萏等別稱。為多年生水生花卉,葉大而圓,翠綠如蓋,花分紅、白二色。我國民間以農歷六月廿四日為荷花生日。在《瓶史?月表》中把荷花稱為“六月花盟主”。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荷花占據極重要的位置,佛教中佛佗所坐的為蓮花寶座,哪吒三太子是蓮藕身軀,荷花具有多種意蘊,出淤泥而不染,喻其氣節(jié);“灼若芙蓉出綠波”,狀其動人;“我有銀瓶秋水滿,君心不似蓮心短”,指情誼深厚,“白藕作花風已秋,不堪殘睡更回頭。晚云帶雨歸飛急,去作西窗一夜愁。”這首宋代女詩人王氏的詩,以秋雨中的荷花自喻自憐,使當時一位鰥居的男詩人趙令疇(德麟)讀后折服,與之結親,于是傳為“二十八字媒”,其實真心的還是“花為媒”荷花媒。
宋人范成大,暮年歸隱蘇州石湖,曾專門寫過蘇州的荷花,最有名的一首是《立秋后二日泛舟越來溪》,詩曰:
西風初入小溪帆,
旋織波紋縐淺藍。
行到鬧紅無水面,
紅蓮沉醉白蓮酣。
紅、白二色的荷花,拙政園中比比皆是,且分單瓣、復瓣,最可愛的是碗大的荷花在似開未開之際那一種嬌羞,那一種嫩紅,你感到天地間的靈氣全聚集在這顫顫的花瓣上,而細密的雨絲呢,是為這絕美的花傳遞宇宙間的信息,在潤花的同時,也催促、叮嚀著什么。 五百年的拙政園,歷盡歲月的滄桑,迎迓歷史的變遷,此刻以幾池秋水紅荷為我們賀秋,與范成大相比,我們早了兩日,踏秋拙政園是一種人生的幸運,而拙政園的秋色因“紅蓮沉醉白蓮酣”的點綴,更加具有審美的意蘊。何況東道主以清香甜美的蓮蓬相贈,一粒粒剝食蓮籽的過程,便是品嘗拙政園的荷意與秋韻的機緣,這機緣,該是多么的難得一遇啊……
這是一座伶仃洋中的海島,屬珠海市。
擇一次在珠海召開的國際詩會的閑暇,我與幾位朋友登島小住,留下了極其鮮明的印象。
外伶仃島距離香港很近,快船也就幾十分鐘行程。我們登島遠眺,暮色里香港的高樓大廈居然隱約可見,而外伶仃島一度也成為港人休閑度假的勝地———不過這當在1997年香港回歸之前。現在則無比蕭條,留下的度假村有俄羅斯風味的小木屋,空蕩蕩地無人居住,仿佛做完一場綺麗的夢之后的過客,身心疲憊地倚門望海,發(fā)出陣陣滄桑般的浩嘆。
登上海島的制高點之前,我們先沿一條舊時的戰(zhàn)備公路疾馳,徑直駛向上世紀五十年代修筑的水泥炮臺,這些炮臺隱身在堅固的巖石下,戰(zhàn)炮已然不在,但工事依然發(fā)出凜然的戰(zhàn)爭氣息,讓身為解放軍前炮兵軍官的我感受到一縷親切、久遠的味道。
事實上這座海島的一半已被掏空,里面是神秘縱橫的戰(zhàn)備工事———這些固然是上個世紀留給我們的遺產,但我相信一旦開發(fā)出來,必定能吸引眾多的游客。這一點讓我聯想起臺灣的金門,也是同樣的地道縱橫、暗堡密布,同樣的一度殺氣騰騰而又戒備森嚴,可現在則角度一變,成為有特色的旅游項目,投資巨大而又無奈的旅游項目。
外伶仃島上有巨石和巖洞構成的迷陣,曲徑通幽,遍布珍貴的羅漢松,據說常有非法采集者駕船來此盜挖,一株羅漢松在香港可賣數十萬港元,它們婀娜而又矯健的造型讓人想入非非而又陡起盜心,這真是羅漢松的不幸。不久前還捉到過幾個盜松者,這是島上的一位負責人告訴我們的。
在巨石的營壘中穿行,有一種捉迷藏的快感,當穿過一道狹且長的巖縫時,主人笑曰這叫“瘦身縫”,專門考驗人的體形。雖擔著心,胖大如我輩終于還是蹭過了“瘦身縫”,過后認真向主人建議:為雅計,不妨更名為“窈窕谷”,既美麗又古典,主人大樂。估計這峰頂上的巨石公園已經營建完畢,或許“窈窕谷”的游人已經川流不息了呢!
那真的是個好地方,山形極類福建名山太姥山,怪石、奇松、白云,加上大海湛藍的背景、香港綺麗的烘托,“窈窕谷”注定火爆。
晚餐時主人想得十分周到,為讓我們看到海景,索性就在碼頭邊的一間大棚內就餐。坐定,看歸航的漁船一艘艘駛入港灣,聽唱晚的馬達聲給人一種收獲的滿足,落日在遠山黛色的云朵中浮沉,把最后一縷日光留給寧靜的伶仃洋。正躊躇間,服務員端上兩盤奇怪的食品,一種形狀類似斬斷的狗爪,另一種則沉重碩大,色彩斑斕。
主人一指,說這是外伶仃島上三大名螺中的兩種。一種叫“狗爪螺”,另一種叫“大頭螺”,還有一種沒撈到,叫“官帽螺”。狗爪螺味道鮮美,五六枚海螺密匝匝擠在一處,真的像極了狗的爪子。大頭螺有一個密封的蓋,吃時要用力把螺敲向桌面,“啪”一聲,震松了,取下蓋子方可食用。剎那間餐桌上“乒乓”亂響,所以主人說,這美味的大頭螺只能在島上吃,它上不了正規(guī)的宴會,“聲太大,不雅”,陪同的主人幽幽地說道。
大頭螺的蓋子很像大號的圍棋子,一面平,一面呈半圓形,上面有綠的蚌光,閃閃爍爍,沉甸甸的透著美麗可愛,我搜集了十幾枚,作為此行伶仃島的紀念。同時向主人建議開發(fā)這類旅游紀念品,主人說數量太少,形不成開發(fā)規(guī)模。但大頭螺的確好吃,它的蓋子也真的美麗。
這頓飯吃到中間,一位島上的水產專家講起一個釣魚的故事,讓大家聽得如醉如癡:原來在兩年前一次出海釣魚,不知為什么遇上了馬鮫魚群,一條接一條,釣到最后手都發(fā)酸了。馬鮫魚瘋狂地咬鉤,有幾分恐怖。“你都想象不到那場面,有時一條魚咬著一條魚的尾巴,一竿釣兩魚。”這位專家說,“我在一次甩竿時,猛一下子把一條馬鮫釣了起來,釣住的部位是脊背,結果那魚出水后張著大嘴,我用力過猛,把魚甩過頭頂,只覺耳邊一痛,原來這條兇魚咬住了我的耳垂,多可怕的一次垂釣!”水產專家心有余悸的講述,讓我感受到海洋的威力,而他則認為是由于禁漁使海中的生物鏈起了某種變化,才使得馬鮫魚如此密集和兇悍。
那一夜我們從碼頭步行回住處,走在海島新修的馬路上,看伶仃洋上的點點漁火,看香港那邊明明滅滅的霓虹燈,再呼吸一下當年文天祥呼吸過的潮潤的海風,然后想象著水產專家講過的釣魚奇遇,心想:外伶仃島值得再來。伶仃洋上的夜,愈濃了幾分。
來源:《中國財經報》
(高洪波,筆名向川,著名詩人、散文家,1951年12月生于內蒙古。1988年畢業(yè)于北京大學中文系。歷任《詩刊》主編、中國作家協(xié)會創(chuàng)聯部主任、書記處書記、中國作協(xié)副主席。1971年開始發(fā)表作品,著有數十部散文、詩歌作品。) (責任編輯:華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