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球速体育官方网站
歡迎登陸文心雕龍杯大賽官方網站

文心雕龍杯全國校園文學藝術大賽

當前位置: 首頁 > 美文閱讀 >

沂蒙山的回聲(許晨)

時間:2019-01-22 15:41來源:大賽組委會 作者:許晨 點擊:
沂蒙山的回聲 許 晨 我來了,沂蒙山! 來了、來了、沂蒙山、山 面對著高高聳立、巍峨摩天的龜蒙頂、望海樓,我站在半山腰的棧道上,雙手握成喇叭形,向著云天大聲呼喊。盡管嗓
沂蒙山的回聲
 

 

“我來了,沂蒙山!”

“來了、來了、沂蒙山、山……”

面對著高高聳立、巍峨摩天的龜蒙頂、望海樓,我站在半山腰的棧道上,雙手握成喇叭形,向著云天大聲呼喊。盡管嗓音并不高亢,但傾心盡力吐出一腔情感,還是顯得那樣激越嘹亮。隨之而傳來的大山回聲,猶如一波一波穿透時空的強音,久久回響震蕩在耳畔……

是的,我來了,親愛的沂蒙山!我又來了,紅色的沂蒙山!

作為生活工作在齊魯大地上的山東老鄉、一名有著十幾年軍旅生涯的轉業軍人,我曾經不止一次來到革命老根據地——沂蒙山區參觀采訪學習。每一次都是那樣讓人目不暇接,激情澎湃,猶如經歷了一場激揚圣潔的風雨洗禮,心情久久不能平靜。前不久,我應邀參加了山東作家魯商集團創作基地揭牌儀式暨“碩秋天蒙作家行”活動,再次來到了這令人魂牽夢縈、怦然心動的紅色圣地。

嚴格來講本無沂蒙山,而是指泰沂山脈的兩個支系——沂山和蒙山。近代以來,此地的行政區劃大致歸屬臨沂,包括沂南、沂水、費縣、平邑、莒南、蒙陰、蘭山、羅莊等三區九縣。戰爭年代,這里是中國共產黨領導下軍民浴血奮戰的革命老區,曾被稱為華東的“小延安”,尤其蒙山腳下還流淌著一條長長的沂河,于是人們統稱之為沂蒙山區,有時簡稱沂蒙或沂蒙山,并且有了“八百里沂蒙”的形容詞。

沂蒙山也是一個旅游的好地方,古樹參天,奇石林立,泉水奔涌,山花爛漫,是國家森林公園、5A級風景區,也是世界著名養生長壽之地。其核心區域分屬四個縣:蒙陰、費縣、沂南、平邑。上世紀九十年代,臨沂市有關部門根據各自不同的特點,分別取了四個“小名”,即平邑的龜蒙山、蒙陰的云蒙山、費縣的天蒙山、沂南的彩蒙山,并發展富有特色的文化旅游事業,大有一番“八仙過海各顯神通”的意圖。

“碩秋天蒙作家行”就是來到天蒙山景區采風。它位于蒙山之陽,費縣境內,自然山水奇麗迷人,人文景觀底蘊深厚。玉柱峰直插云霄,望海樓登高觀海,玉皇頂、葫蘆崖、齊魯地等等都有許多迷人的傳說。最為激動人心的是,這里擁有《沂蒙山小調》誕生地、大眾日報社舊址等眾多紅色旅游景點。二○一一年十二月,山東魯商集團與費縣人民政府簽訂合作開發協議,建設一個綜合型人文生態旅游度假區。一期核心片區十四點四平方公里,已建成開業。

相比而言,我更喜愛這里的紅色旅游風景線。這天上午,穿過繚繞的漫山遍野的云霧,來自四面八方的游人走進了天蒙山,走進了煙雨迷蒙的時光隧道。我們沿著崎嶇坎坷的小路逶迤前行,第一個景點就是當年創作《沂蒙山小調》的白石屋村。首入眼簾的是兩塊碩大的白色花崗巖巨石,用紅筆分別銘刻著兩行大字,一塊上寫:沂蒙山小調誕生地 袁成隆;另一塊寫:深深懷念沂蒙山好地方 阮若珊。袁成隆是抗戰時期抗大一分校文工團的團長,阮若珊是文工團團員、歌詞作者。

繼續向上行走,在一片稍微寬闊的地方,并排矗立著兩座石碑:右邊石碑刻有《沂蒙山小調》的簡譜,金色的音符在黑底的襯托下,好像一簇簇跳動的火焰在熊熊燃燒,令人心如潮涌,肅然起敬。左邊石碑上則刻印著抗大一分校文工團成員的名單,以及團長袁成隆的照片及簡介。在這里大家紛紛駐足,默默沉思,仿佛又回到了那風云變幻的年代……

驀地,我發現那刻有文工團團員的石碑上,竟出現了一個熟悉的名字:劉知俠!哦,他曾是中國作家協會山東分會主席、《山東文學》主編。而參加此次“碩秋天蒙作家行”的我,還有李掖平、劉玉棟,均先后擔任過山東省作協副主席和《山東文學》的主編,在此見到了老前輩,我們感到分外親切!尤其今年是劉知俠先生的百年誕辰,更別有一番懷念之情。

生于一九一八年的劉知俠,是河南省汲縣(現衛輝市)人,高小畢業后到省立第十二中學習,閱讀了許多進步的文學書籍。一九三八年,他懷著滿腔熱情奔赴陜北延安進入抗大學習,因愛好文學寫作,在邊區報刊上發表過作品,畢業后他被分配到抗大一分校文工團工作。一九四○年左右,隨部隊轉戰來到了沂蒙山區。他本是學軍事的干部,協助團長帶好隊伍的同時,積極創作打鬼子斗漢奸的文藝作品。

戰爭年代的文工團是特殊戰線上的戰士,一手拿槍,一手拿筆和樂器,為根據地軍民鼓舞斗志、凝聚力量。正值抗日戰爭的艱苦歲月,沂蒙根據地建立不久,日偽利用反動勢力黃沙會時常搞破壞。根據上級命令,抗大一分校參加了清除漢奸的戰役。文工團團長袁成隆要求創作一支配合作戰、正面宣傳的歌曲。當時他們駐地就在費縣白石屋村,編審股長李林和團員阮若珊坐在村頭大石頭上,一個想詞,一個參考當地的花鼓調編曲,很快就寫出了歌曲《反對黃沙會》,這就是《沂蒙山小調》的前身。

樸實真誠的歌詞,優美動聽的旋律——“人人那個都說哎,沂蒙山好……”一經傳唱,立即引起了人們強烈的共鳴,在戰役打響前的政治攻勢階段,出色地發揮了瓦解敵人、教育群眾的作用。后來隨著形勢發展幾經修訂,成為一首謳歌家鄉、人人喜愛的經典民歌。雖說劉知俠沒有參與此歌的創作,可他作為朝夕相處抗大一分校文工團的戰友,自然是最早熟悉并吟唱這首歌的人員之一。同時他還幾乎以一己之力,挽救了詞作者阮若珊和半個文工團——

“那是一九四一年冬,反掃蕩勝利結束后……”幾十年過去了,阮若珊深情地回憶道,“全團隨校部到濱海根據地休整,途中要經過臺濰公路,渡過沭河。這里是敵占區,必須飛快地通過。我是近視眼,行軍中眼鏡也摔碎了,因看不清路,和前邊的隊伍失掉了聯系,這可闖下了大禍。因袁成隆主任帶領的半個文工團走遠了,后邊掉了隊的有知俠、永淮帶的半個文工團和校部部分人員共百余人。就在這危急的時刻,知俠挺身而出負起全隊指揮的重任……在朝陽升起的清晨,我們終于到達了根據地!‘到家了!’覺得太陽是那樣的溫暖,晴空是那樣湛藍,青青的麥苗是那樣的可愛!大家見面后親熱地慶幸‘都還活著!’我內心深深地感激戰友們的友情。知俠受到大家的贊揚,被評為模范共產黨員。”

好一個劉知俠!過去在我的印象中,只知道他是一位炮火硝煙中走來的著名作家。后來我向劉知俠的夫人劉真驊老師說起此事,她動情地告訴我,阮若珊專門寫過一篇紀念文章,并拿給我看。我這才知曉,原來知俠先生還是一位臨危不懼、智勇雙全的指揮員。在轉戰沂蒙山區的征程上,他不僅協助袁成隆團長帶好隊伍,并且采訪積累了許多抗擊侵略者的素材,與沂蒙人民結下了深厚的情誼,寫出了一篇篇動人心弦的佳作。

除了家喻戶曉的《鐵道游擊隊》之外,他還創作了專門描寫沂蒙山斗爭的《紅嫂》《沂蒙山的故事》等中短篇小說。后來,《紅嫂》被改編成現代京劇《紅云崗》、芭蕾舞劇《沂蒙頌》,作品所提煉出來的“人民群眾用乳汁哺育子弟兵”的主題,生動形象,堪稱畫龍點睛的精彩之筆。直到今天,人們仍然尊敬地稱呼擁軍模范為“紅嫂”“紅哥”。那首“蒙山高,沂水長”的主題歌與《沂蒙山小調》一樣,情深意切,激越悠揚,深深震撼著人們的心靈。

我是從軍營走出來的轉業軍人,又是一名從事多年編輯和寫作的文字工作者,再次來到沂蒙山,宛如故地重游。踏著革命前輩的足跡漫步天蒙山,蒙蒙細雨中似乎迎面遇到了文工團的戰士,心頭涌來一陣陣熱流。當下文壇藝苑、舞臺屏幕上流行戲說、調侃,甚至是追捧“偽娘”“哈日哈韓”,缺乏陽剛之氣的正能量。我覺得,這些人應該到天蒙山紅色景點來感受一下,大有益處,淬淬火,加加鋼,會挺起自己的脊梁。這里傳承著我們事業的紅色基因,回蕩著喚醒大地的聲聲春雷。

“來,我們在這里合影留念吧!”我招呼李掖平和劉玉棟,得到了熱烈響應。于是,我們三位當過《山東文學》主編社長的人,站在刻有《沂蒙山小調》和抗大一分校文工團名單的石碑前,背靠著莽莽蒼蒼的天蒙山,留下了一張難忘的照片,以此向已升入星空的老前輩劉知俠、阮若珊、李林和袁成隆以及當年所有的文藝戰士致敬!

此時霧更濃了,雨更密了,難道是蒼天有情淚眼蒙眬,在緬懷曾經的崢嶸歲月,眷念逝去的前輩英靈?

我們依依不舍地拾階而上,漫山遍野層巒疊嶂,飄浮著一縷縷輕紗似的云霧。依山而建的村落石屋和高高的望海樓時隱時現,一叢叢尚未落盡葉子的樹木在寒秋中伸展著枝丫,綠中透黃,層林盡染。而游人撐起的一只只雨傘,紅的、黃的、白的,點綴其間宛如盛開在雨霧中的花朵。嗬!儼然一幅山清水碧沂蒙人家的水彩畫,令人心曠神怡。

倏忽間,清脆悠揚的歌聲傳來:“人人那個都說哎,沂蒙山好;沂蒙那個山上哎,好風光。青山那個綠水哎,多好看;風吹那個草低哎,見牛羊……”

啊,純樸自然,聲情并茂,“此曲只應天上有,人間能得幾回聞?”歌聲像長了翅膀一樣,飛到九霄云外,飛到大山壁上再傳回來,猶如天籟之聲,余音裊裊,不絕如縷。工作人員告訴我們,歌唱者是《沂蒙山小調》的第三代傳唱人宋守蓮。一年四季,暑往寒來,她時常穿著民俗服裝,站在農家院里原汁原味地演唱,為天南海北的游客送上一腔濃濃的鄉音鄉情。不久,我們將迎來新中國成立七十周年,戰爭年代軍民魚水深情和團結奮戰的精神永遠不能忘懷。

一人唱眾人和,我也跟著吟唱起來。我情不自禁地站到山石上,張開雙臂,昂首挺胸引吭高歌。高高的山峰,深深的峽谷,仿佛四面八方都是滿滿的歌聲、久久的眷戀和長長的情思,那是沂蒙的精氣神在回響、在傳承、在激蕩。

來源:中國文化報 

(責任編輯:華麗)
------分隔線----------------------------
欄目列表
推薦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