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作家馬千惠圓夢清華:文學素養是看不見的風景2017-09-16 15:01:18 發布者: 來源:本站
編者按:這個充滿希望的九月里,又有很多的新同學成功邁入了理想學府的大門。第九屆“文心雕龍杯”全國十佳校園小作家馬千惠同學圓夢清華,成為清華大學社會科學學院的一名新生。在第十屆大賽決賽活動中,大賽組委會特邀請馬千惠同學來到現場,和決賽選手們分享了她的文學寫作體驗和勤奮學習的心得。現我們發表如下,愿更多的學弟學妹們從中得到啟發,愿更多的學弟學妹像馬千惠一樣圓夢理想的大學。
第九屆決賽頒獎現場(左二為馬千惠) 【個人簡介】
馬千惠,女,筆名傾云、亓臨,北京四中2014級人文實驗班學生,曾擔任學校文學社社長、書法社社長,為河北省作家協會會員。在緊張的高中學習之余,有30余篇習作在國內報刊發表,書法作品在學校藝術節中獲得一等獎;曾導演學校傳統大戲《鄭伯克段于鄢》,該劇在北京國家話劇院小劇場對外演出,獲得好評。2016年在第九屆“文心雕龍杯”全國校園文學藝術大賽決賽中榮獲“全國十佳校園小作家”稱號。
第十屆決賽現場
第十屆決賽現場 【文學心得】
尊敬的各位老師、親愛的同學們:
大家好!
我是馬千惠,畢業于北京四中,即將成為清華大學的一名新生,作為第九屆“文心雕龍杯”全國十佳校園小作家和決賽一等獎的獲獎者,今天很榮幸能在這里與大家共同分享文學和寫作方面的一點心得。
時隔一年,回顧曾經的心路歷程,我發覺文字對我來說,不僅僅是對詩和遠方的求索,更是一種細水長流的生活方式,無處不在的靈感逐漸堆積,構成了修遠人生路途中一幅幅難忘的畫面。
我曾多次問自己:寫作的目標是什么?
我想,文字首先是為了記錄真善美,尤其是那份難能可貴的情感真實的表達。文字無論是以怎樣的形式呈現在世人面前,都要有一份敢于拷問靈魂的坦誠和勇敢。臺灣女作家林奕含曾經在一場自我剖析式的訪談中說道:“一個真正熱愛國文的人,怎么能背叛這樣一個泱泱大國流傳五千年的傳統?”
這個傳統是什么?我想就是“詩言志”。真正的心聲需要被表達出來,一個用心靈寫作的人,也一定明白無聲勝有聲的真諦。我也深知,想要實現這樣的目標,讓自己的筆桿堅定有力,讓文字的回聲高昂嘹亮,需要不斷增強自己的文學素養。
我記得,曹文軒教授在央視《朗讀者》這欄節目上,傾情呈現了自己的作品《草房子》中的片段,朗讀桑桑被父親背著離開油麻地的情節。曹教授動情地講述了父親的期許和生離死別。情感源于生活,文字反映真實,只有切身經歷過才能寫出打動讀者的故事。不管是喜怒哀樂,悲歡離合,甚或只是微不足道的瑣碎小事,都可能叩響你的靈感之門。
我曾在北京四中人文實驗班學習,三年的時光中,我多次參加了人文游學活動。所謂“讀萬卷書,行萬里路”,其實行走本身之所以重要,是因為它賦予了我更多的可能,讓我換一個新的視角去審視周圍的世界。當我們渴求著詩和遠方的時候,同樣會驚奇地發現,原來遠方的人們也在向往著我們的詩篇。正如作家林賢治所說:“美麗的是靈魂,不是風景。”我想,創作的方法是不假外求的,抓住寶貴的經歷,豐富自己的靈魂,這才是每一個青年寫作者的天職。
此外,文學素養也需要實際操作。我的高中語文老師——陳年年老師曾經無數次叮囑我們:“即便是只有三天就要步入高考考場了,也一定要堅持讀書。”如果說寫作需要依靠靈光一現,那么閱讀就是在為所有的靈光一現提供基礎。人生不會因為哪一個節點而突然變得不同,所有的幸運都是過往努力的積攢。我們的閱讀速度往往會影響到儲備積累資源的速度,浩如煙海的書庫讓人難以窮盡,所以堅持讀書就顯得尤為重要。
回首來路,我發現,文學知識的儲備讓我受益匪淺。今年我參加了北大和清華的自主招生考試,筆試環節中,有關語文課程的開放性寫作內容比較多,旁征博引往往有利于脫穎而出。面試環節中,每個人需要抽取一個題目進行解讀和評論,而多年閱讀沉淀下來的素材就可以用作較好的例證。這些題型涵蓋面之廣涉及古今中外,涉及文學、歷史、哲學、政治等各個領域的知識。高校自招題目的靈活性和多變性遠遠超出了課內知識。正如高校老師所說:考前不用準備,因為考生無從準備。這樣看來,唯有平時的大量積累,才能讓我們在關鍵時立于不敗之地。這也是我在取得北大和清華雙降分之后的一點心得體會。
當然,我并不認為文學素養的積累是為了功利。去年此時,我曾像你們一樣,在這間會議室奮筆疾書,短短一小時,必須完成一篇考場作文。或許有人會質疑,類似高考、作文大賽這種限時寫作,是否會降低作品的質量。但是我想,高強度的集中思考,對我們的反應速度和語言運用能力是一次新的挑戰,在挑戰中獲得一次新的飛躍。
同樣,投稿作品的發表也有利于你重新審視自己、提高自己。我常常捧著發表我作品的刊物,不敢直視曾經寫過的文章,為那稚嫩的文筆和膚淺的思想而惋惜。正因如此,我也為今天的我不再是昨天的我而感到欣慰,因為我知道,自己沒有陷于昨天的榮譽而停滯不前。路遙以一部《人生》為自己贏得鮮花和獎杯之后,花了六年時間重塑自己,他夜以繼日地寫就了巨著《平凡的世界》。他曾經用這樣的話勉勵自己:“人,不僅要戰勝失敗,更要超越勝利。”
我始終認為,寫作就是這樣一個永無止境不斷完善的過程,我們的文筆隨著閱歷和思考而提升,并隨著時間的車輪滾滾前行。所以我想告訴今天在座的各位同學,或許在這次比賽中,你會取得驕人的成績,但這之后,應當還有一條更長更遠的路,循著你的生命軌跡延伸——文學注定是一場沒有終點的行走。
文學可以是一個人的旅行,因為它充滿了對個人經歷的深度挖掘,文學也可以是許多人攜手并肩共同走過的征途。若問來處,或許從先祖身裹獸皮,借著篝火仰望萬千星點時,對文字的渴望便已開始;若說歸路,或許直到人類探索的足跡盡頭,無言的詩句也仍在延續不息。
時隔一年,我對文學又有了深層次的理解和認識。
今年四月,一篇《我是范雨素》被刷屏,她樸實的文字和平靜的敘述,使我不由感嘆來自偏遠鄉村底層人民的生活狀態。有一種文字是充滿掙扎和痛楚的,所以我認為,寫作既是一聲面向世界的呼喊,也是一把沖破枷鎖的利劍。
感謝“文心雕龍杯”校園文學藝術大賽以正確的理念為我們提供了這樣一個獨特的平臺。據我所知,全國有不少作文大賽,但堅持以倡導校園文學創作的大賽不多,讓愛好文學寫作的我們在此聚首,共同書寫一段追風逐夢的美好年華,共同謳歌以天下為己任的家國情懷。
這些年來,我在文學方面小有成績,這些成績的取得離不開培養和幫助我的家長、老師們。感謝我的母校四中,感謝王楚達和陳年年老師,感謝“文心雕龍杯”主辦方的各位領導和老師。最后,祝各位學弟學妹在本次比賽中揮毫潑墨、激揚文字,取得優異成績!也祝你們在今后的人生道路上開疆拓土、不輟筆耕、厚其積儲以大效與世!
【作品選載】
看不見的風景
馬千惠
“你的腳步追隨的不是雙眼所見的事物,而是內心的、已被掩埋的、被抹掉了的事物。”當我的步履穩穩踏在江南小鎮的青階上時,心中冷然跳脫出卡爾維諾在《看不見的城市》中寫下的片語。
初次踏上那片土地的時候,偶然聽到一批旅者(或應稱為歸人更佳),頻頻嘆惋物是人非,聲音混雜在一起辨不明晰,可想來與途中擦肩的大多數都是一樣心思。他們傳看著幾年、十幾年前的照片,嘖嘖不絕地將之與如今相較。
作為一個前來游學的他鄉客,我也能清晰地覺察到,畫中的江南似乎也在石頭森林的迫近中割讓了領土。可是,倘拋去江南舊人對昔日故鄉的懷念,也不談遠方旅客對蘇杭天堂的過高期望,似乎易被他們三言兩語消解的不是風景,而是風景背后的風度與風骨。
江南是背依大江,面南擁天下的寶地。晉室爭權以及金滅北宋時,詩禮簪纓之家南渡求安。背離鄉土、旅于風塵之中,本是源于“國”的缺失。可國在這里,與家、與族、與宗,與這一切的命運漸漸重合,帶來一樣的庇護,也帶來一樣的憂傷。這里綿軟的光景,“斜風細雨不須歸”的閑適,“畫船聽雨眠”的清愁,讓人再難重振雄風、一力撐天。
然而,并非知道了自己的渺小便有理由去止步不前。頹唐的人只能看見小城的荼蘼,高遠的人卻自能笑看小城,來日再成就一場驚鴻。這避難的梧陰,也因此得到休養;落難的華夏衣冠,也因此得到傳承。
江南風度,大抵就是在這樣的包容中形成和延續著。
書里江南,史里江南,總不乏令許多人陌生的豪氣:宋朝危難之際精忠報國的岳飛,史稿中獲贊“不可為而為”的英雄張蒼水,詩中高呼“自強在人不在器”的女俠秋瑾……拜謁這些民族英烈祠墓的時候,我幾乎是重新認識了江南。負擔起這樣承重的生命的,不只有江南;但在慘烈中綻出生生不息的美,便要數它為最。 同樣地,在貶謫的苦悶中,也有精神超脫的“一點浩然氣,千里快哉風”。蘇子逝去,蘇堤長存,至今我們仍然可以從古人的成就和文章里擷取精神的火光。歸心融在雨里滴滴似箭,但人的精神傳承代代不息。 江南風骨,大抵就是在這樣的堅韌中立于世間。 對于這一切的變遷,江南的水土,是一個無可置疑的旁觀者,同時也是一個絕對的在場者。 跳脫出所執之見,便更易發現其中的可貴。經歷外表的剝蝕,使人更易于了解其內在的光輝。正如蘇東坡那一句“惟江上之清風,與山間之明月,吾與子之所共適”,此處換言作“惟包容之氣韻,與堅韌之風骨,吾與子之所共承”也頗為恰當。易變的是風景,長留的是風格。今天游學途中的我們,也在勉力地去了解一片土地的故事。一點點的山水作為誘因,就可以讓人渴望把身軀立得像那一座山,蕩凈得像一汪水。而只消方寸的文明,便可令終古相望的山水失色。 江南是時代的逆行者,溯回歷史以求索精神的學子亦是。但如果能在不可避免的消亡中找到最需要守住的東西,也不失為一種幸事。時至今日,早已讀過的一個名句,仍在腦海中歷歷分明:“記憶也是累贅,它把各種標記翻來覆去以肯定城市和地方的存在;看不見的風景決定了看得見的風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