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 明
——為抗擊肺炎斗爭犧牲烈士和逝世同胞降半旗志哀
湖北省天門中學 高一 劉亞君
“烏啼鵲噪昏喬木,清明寒食誰家哭。”清明時節,人們會踏青,掃墓,紀念故去的親人,表達對逝者的哀思和懷念。但是今年的清明,氣氛分外凝重。上午十時整,舉國上下,停止一切活動,降半旗志哀,表達對抗擊新冠肺炎斗爭犧牲的烈士和逝世同胞的哀悼之情。
回想2020元月至今,一場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改變了太多太多。全國人民齊禁足,傳統佳節倏忽而過。面對人類還很陌生的極具傳染性的新冠病毒,一時間人心惶惶。身處重災區的我們,更是封城封路,關門閉戶,人人防范。可還是有數以萬計的人們不幸身染病毒,數以千計的患者失去了寶貴的生命。面對日益肆虐的病毒,總有一批“負重前行的逆行者”成了普度眾生的“活菩薩”。
除夕前夜,84歲的中科院院士“第一功臣”鐘南山紓難逆行,因沒買到赴武漢的高鐵座票,只能借座餐車打盹,那緊鎖的眉宇那疲憊的面容令人難忘。73歲的中科院院士傳染病學專家李蘭娟毅然西行同期抵漢,她不避艱險的犧牲精神和視患者生命第一的醫者仁心令人欽佩。在武漢這片悲情的土地上,他們進醫院,查病例、問疫情,為抗擊疫情定下了重大策略,指明了前進方向。
“應收盡收,應治盡治”,黨中央國務院的命令擲地有聲。4萬多名“白衣天使”主動請纓從全國各地逆行而至,他們同湖北50多萬名“白衣戰士”一道共戰疫情。他們中有年過花甲、年逾古稀的退休醫生,有正值桃李年華的逐夢少女,有兒女尚幼的年輕媽媽……面對兇險的疫情,他們的防護服就是戰袍,“豈曰無衣,與子同袍”,他們共同戰斗在死神游弋的病房。當他們揭下口罩和護目鏡,臉上露出道道勒痕時,我看到了世界上最美的花紋,那是跟病魔爭奪生命的印記,那是與時間賽跑的佐證,那是與死神決裂的符號……
村道上,小區里,數以萬計的社區工作者和志愿者,他們活躍在基層,為社區居民服務,他們工作強度大,覆蓋范圍廣,接觸人群復雜;他們承受著無以言狀的身心壓力,卻牢牢把守住了防疫抗疫的生命線。這是一次人類與病魔刀兵相見的激戰,這是一個沒有硝煙的戰場。九十多個日日夜夜的殊死博殺,中華大地上有逾三千條生命隕落。這些隕落的生命,是我們民族的驕做,是國之脊梁:有“吹哨人”李文亮醫生,有“白衣天使”劉智明、林正斌,還有更多的我們連名字都不知道的普通民眾。
“棠梨花映白楊樹,盡是死生別離處。”在全民同舟共濟,共克疫情的努力下,我們取得了抗擊疫情阻擊戰的階段性勝利。面對來之不易戰果,我們不能忘記那些為我們付出生命的英雄和同胞。清明節的今天,我們要為犧牲的戰疫英雄們志哀,也要為在疫情中無辜逝去的同胞志哀。國旗為他們而降,汽笛為他們而鳴,哀曲為他們奏響。我們要永遠銘記他們的名字,一個名字就是一段歷史,一個名字就是一座豐碑。
在這個超長的假期里,我懂得了人生的意義:無窮的遠方,無數的人們,都與我有關;我看到了英雄的偉大,“雖千萬人吾往矣”,即便是平凡中的一員,在危難關頭也能挺身而出,一往無前;我明白了生命的可貴,每一個生命都是厚重的,災難中逝去的普通生命,和英雄一樣值得我們尊重和懷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