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球速体育官方网站

知非:種在書里的“五谷”(文心雕龍杯往屆獲獎佳作)

     發布日期: 2020-04-27

種在書里的“五谷”

來源:光明網 

作者:知非(山東省壽光現代中學高二)

 

媽媽經常對我說:“生在城市、長在城市的孩子五谷不分,實在可憐。”“五谷不分是什么意思?”我問。她笑了,說:“果然五谷不分。”媽媽看著我“可憐”的求助眼神,決定讓我讀幾本農學書籍,增長一些“五谷”知識。

  我一讀就入了迷。沒想到農學書籍竟然和我喜歡的偵探小說一樣有趣呢!我出生在山東省壽光市,這里是著名的中國蔬菜之鄉,還是世界農學巨著《齊民要術》的作者賈思勰的故鄉,他在書中記載了北魏時期以黃河流域為主的農業成就,這當然也包括我家鄉的農業文明。以祖先為榮的自豪感促使我首先翻開了《齊民要術》。

  我從《齊民要術》中讀到的知識都是陌生的,也是新奇的。讀到有趣的地方,我會刨根問底,媽媽就用自己知道的知識回答我,有時候回答不了,就領著我去找農業方面的技術員或者有經驗的老農民詢問,比如讀到卷三“種韭”這一部分,書中記載“若市上買韭子,宜試之:以銅鐺盛水,于火上微煮韭子,須臾芽生者為好。”媽媽說,壽光的韭菜名叫獨根紅,“寒睹冰雪,便已登盤,干脆鮮碧,遠壓粱肉”,是清朝貢品。可對于《齊民要術》中所記載的韭菜種子的選育方法,媽媽說不上來,她領我來到一處蔬菜基地,這里的技術人員說它們一直用《齊民要術》記載的選種法進行留種、育苗。“書里說‘于火上微煮韭子’,用熱水煮種子,把種子煮熟了怎么辦?”我

  問技術員,他笑著告訴我,“書上說的是微煮,肯定不能用沸水煮啊,我們一般用40度左右的溫水,事實證明,這樣煮過的種子減少自帶病蟲害的機會,也容易發芽,我們的祖先1500年前就知道了,真是了不起!”我似懂非懂,磕磕絆絆地讀完了《齊民要術》,媽媽說,讀“大部頭”太浪費時間,咱們改讀一些“小書”吧。她翻出早買好的

  《五谷史話》遞給我,哈,這也叫作“書”嗎?只有40頁,是中華書局于1961年出版的。翻開第一頁,標題“五谷是什么”赫然入目,我終于明白媽媽為什么選擇這本書讓我讀。《論語》以前的記載中只有“百谷”沒有“五谷”,《論語》記載,孔子帶學生出遠門,子路掉隊了,問一位肩上挑筐的老農,“你看見夫子了嗎?”老農說:“四肢不勞動,五谷分不清,誰是夫子?”《五谷史話》沿著歷史上記載的谷類名稱分析下來,其實是講述了古代和現代、中國和外國的糧食作物發展史和交流史,讓我大開眼界。

  我在讀完了日本作家石川拓治所寫的《這一生,至少當一次傻瓜》之后,對農學又有了新的認識。書里面的木村阿公,種起蘋果園不施肥,不噴藥,不拔草,非要用自然農法種植世界上最安全的蘋果,他用八年的時間,在800多棵蘋果樹之間,等待七朵蘋果花的綻放,終于他等到了這一天!我明白了,是自然的力量催開了這些遲到的蘋果花。

  從讀《齊民要術》到讀石川拓治的自然文學作品,我的著眼點變了,轉變到關注自然之道方面來,我的思想境界也得到了升華——農學,種植,都是人利用自然的結果,是人改造自然資源獲取的回報;而真正的農學應該是人順應自然的結果,是“天人合一”。

  我終于嗅到了真正的五谷的芬芳。

  (指導教師:王新玲)

(“文心雕龍杯”往屆獲獎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