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圣陶:好作文是改出來的
一、為什么要修改?
學習寫作的人應該記住,學習寫作不單是在空白的稿紙上涂上一些字句,重要的還在乎學習思想。那些把小節小毛病看得無關緊要的人大概寫文章已經有了把握,也就是說,想心思已經有了訓練,偶爾疏忽一點,也不至于出什么大錯。學習寫作的人可不能與他們相比。正在學習思想,怎么能稍有疏忽?把那思想表達出來,正靠著一個字都不亂用,一句話都不亂說,怎么能不留意一字一語的小節?一字一語的錯誤就表示你的思想沒有想好,或者雖然想好了,可是偷懶,沒有找著那相當的語言文字:這樣說來,其實也不能稱為“小節”。說毛病也一樣,毛病就是毛病,語言文字上的毛病就是思想上的毛病,無所謂“小毛病”。
二、修改是怎么一回事?
從表面看,自然是檢查寫下來的文字,看有沒有不妥當的地方,如果有,就把它改妥當。但是文字是語言的記錄,語言妥當,文字不會不妥當,因此,需要檢查的,其實是語言。
怎樣的語言才妥當,怎樣的語言就不妥當呢?這要看有沒有充分地確切地表達出所要表達的意思(也可以叫思想),表達得又充分又確切了,就是妥當,否則就是不妥當,需要修改。這樣尋根究底地一想,就可見需要檢查的,其實是意思;檢查過后,認為不妥當需要修改的,其實是意思。
這本來是自然的道理,可是很有些人不領會。常聽見有人說:“這篇東西基本上不錯,文字上還得好好修改。”好像文字和意思是兩回事,竟可以修改文字而不變更意思似的。實際上哪有這樣的事?凡是修改,都由于意思需要修改,一經修改就變更了原來的意思。
譬如原稿上幾層意思是這樣排列的,檢查過后,發覺這樣排列不妥當,須得調動一下,作那樣的排列,這不是變更了原來的意思的安排嗎?
譬如原稿上有這一層意思,沒有那一層意思,檢查過后,發覺這一層意思用不著,應該刪去,那一層意思非有不可,必須補上,這不是增減了原來的意思的內容嗎?增減內容就是增減意思。
譬如原稿上用的這個詞,這樣的句式,這樣的接榫,檢查過后,發覺這個詞不貼切,應該用那個詞,這樣的句式和這樣的接榫不順當應該改成那樣的句式和那樣的接榫,這不是變更了原來的詞句嗎?詞句需要變更,不為別的,只為意思需要變更。前邊說的不貼切和不順當,都是指意思說的。你覺得“發動”這個詞不好,要改“推動”,你覺得某地方要加個“的”字,某地方要去個“了”字,那是根據意思決定的。
說到這兒,似乎可以得到這樣的理解:修改必然會變更原來的意思,不過變更有大小不同;大的變更關涉到全局,小的變更僅限于枝節,也就是一詞一句。修改是就原稿再仔細考慮。全局和枝節全都考慮到,目的在盡可能做到充分地確切地表達出所要表達的意思。實際情形不是這樣嗎?
這樣的理解很關重要。有了這樣的理解,對修改就不肯草率從事。把這樣的理解貫徹在實踐中,才能養成修改的好習慣。
三、修改示范。
【原作】壁虎捉蟲(葉小沫初一習作)
住在叔叔家的幾天里,每晚七、八點鐘的時候,大家都到院子里去乘涼。院子里墻壁上的燈亮了,招來了很多小飛蟲,也招來了幾只捉小飛蟲的壁虎。每天我總要抬起頭來看這幾只壁虎,看它們怎樣捉蟲。
它們把腹部緊貼在墻壁上,四只腳移動著朝前走。每只腳都有五個腳趾,每個腳趾上都有一個吸盤。腳趾叉開,看上去極像爬山虎的腳。它們的頭部尖尖的,略成三角形。我沒有見過它們的嘴是什么樣的,因為它們的嘴總靠著墻壁,是看不見的。壁虎有一對很小的眼睛,我想這一定是非常靈敏的眼睛,不然是會餓死的。它們還有一條又細又長的尾巴,走路時尾巴左右來回擺動。身上還披著一層細小的鱗片,顏色有深有淺,很好看,因為是天然形成的花紋吧。
看它們捉蟲就更有趣了。有時它們趴在墻壁上,靜靜地一動也不動,像用一塊小小的水泥塑在墻壁上似的。飛蟲就在它們的附近來回爬著,它們卻裝得連看也沒有看見,抑制著自己,仍然一動也不動。聚集到它們身邊來的飛蟲越來越多了,有幾只竟自己送到壁虎的嘴邊,這時壁虎用極快的動作,把頭頸一伸,然后又極快地縮回去,如果這時候你眨一下眼,會覺得它根本沒動,只是看不見在它身邊的那只飛蟲了。它仍像剛才一樣靜靜地一動也不動,等著第二只、第三只和更多的飛蟲自己送到它的嘴邊。有時候它們的頭靈活地轉動著,朝四處看,看見大一些的飛蟲,便不再等它自己送到口里了。它們用最快的速度朝這只飛蟲爬去,在離十幾步遠的地方忽然停了下來,然后極慢極慢地向這只飛蟲爬去,不仔細看,根本看不出它在移動。后面的尾巴在這時候卻左右亂擺。我想它很聰明呢,知道尾巴在身后,小蟲不會發現,就得意地亂擺起來。好久,好久,我等得心急了,它總算爬到了。又用那絕妙的捉蟲技術,把這只飛蟲吞吃了。接著又朝另一個目標爬去了。一次,雪白的墻壁上有一個小污點,引起了一只壁虎的注意。它錯認為這是一只飛蟲,在它看來這是只不小的飛蟲了,它像捉小蟲那樣,做了一番努力,做得又細致,又規律,花了很多的時間,也沒有一點點破綻,但當它伸出頭去,知道自己受騙了,就使勁地將頭一擺,生氣地走開了。我想,它們定是一種沒有腦筋的動物,因為沒過多久,它又去了,同樣耗費了很多精力,結果還是一樣,我覺得可笑,笑了好久。
它們天天來這里捉蟲,一個夏天真不知要吃掉多少飛蟲哩。現在它們怎樣了呢?我想仍和從前一樣快活吧,只是我沒有再去看它們了。
(注:葉圣陶先生對原作描紅處進行了修改,見改后)
【改后】壁虎捉蟲
住在叔叔家的幾天里,每晚七八點鐘,大家都去院子里乘涼。院子里墻壁上的燈亮了,招來了很多小飛蟲,也招來了幾只捉蟲的壁虎。我總要抬起頭來看這幾只壁虎,看它們捉蟲。
壁虎把腹部緊貼在墻壁上,慢慢兒移動四只腳朝前走,每只腳都有五個腳趾,每個腳趾上都有一個吸盤。腳趾叉開,看上去極像爬墻草的腳。壁虎的頭尖尖的,略成三角形,嘴總靠著墻壁,看不清,不知道是什么樣的。頭上有一對很小的眼睛,我想一定非常靈敏,不然壁虎會餓死的。壁虎還有一條又細又長的尾巴,爬行的時候尾巴左右來回擺動。壁虎身上披著一層細小的鱗片,顏色有深有淺,天然形成花紋,很好看。
看壁虎捉蟲很有趣。壁虎靜靜地趴著,一動也不動,像貼在墻壁上的一小塊水泥。停在墻壁上的飛蟲在它身邊來回爬著,它卻抑制著自己,仍然一動也不動,裝做沒看見似的。停在它身邊的小蟲越來越多了,有幾只竟自己送到它嘴邊,這時候它才把脖子極快地一伸,又極快地縮回去。如果這時候你眨一下眼,會覺得它根本沒動,只是看不見它身邊的那只小蟲了。它仍然像先前那樣一動也不動,等第二只第三只小蟲自送到它嘴邊來。
有時候壁虎靈活地轉動著頭朝四處看,看見大一些的飛蟲停在附近,就不等它自己送到嘴邊來了。壁虎用最快的速度朝小蟲爬去,在距離尺把遠的地方忽然停下來,然后極慢極慢地向前爬。你不仔細看,根本看不出它在移動,只看到它的尾巴左擺右擺。我想它很聰明呢,知道尾巴在身后,小蟲看不見,就得意地擺動起來。好久,好久,我都等得心急了,它總算爬到了,又用那絕妙的捉蟲技術,一口把小蟲吞了,接著又朝另一個目標爬去。
雪白的墻壁上有一個小污點,引起了一只壁虎的注意。它錯認為那是一只不小的飛蟲停在那里,就向那個污點慢慢地爬過去,花了不少工夫,等它伸出頭去,才知道自己受騙了,就使勁把頭一擺,生氣地走開了。我想,壁虎定是一種沒有頭腦的動物,因為沒過多久,它又去了,同樣費了很多精力,結果還是一無所得。我覺得很可笑,笑了好一陣子。
那些壁虎天天夜里來捉蟲,一個夏天不知要吞掉多少小蟲哩。它們現在怎樣了呢?想來跟先前一樣快活吧?
葉圣陶評語:仔細觀察某種東西,把看到的和想到的寫下來,這是練習作文的好辦法。仔細觀察成為習慣,對各方面的學習都有好處,不僅在作文方面。作文方面的好處是顯然的,至少可以切合實際,少說空話。
(整理自《葉圣陶集》卷十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