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憲昭
端午節是中華民族多民族盛行的傳統節日,也是亞洲漢字文化圈許多國家流行的民俗。文獻考古認為,端午節最早起源于中國,又有五月五、端陽節、正陽節、天中節、重午節、龍舟節、浴蘭節、龍日等不同稱謂。至于端午節為什么會成為許多民族和地區共同分享的節日,可謂眾說紛紜。如前所說,首先可能與特定的日期和節氣有關。從節日時間的選擇看,所謂特殊日期,一般是便于記憶的時間點,如“一月一”、“二月二”、“三月三”以及某些月份的“初一”、“十五”等,將這些特定的日期命名節日,便于記憶與組織。但這只是外在形式,其實質則需要與有意義的事件聯系起來,如季節更替帶來的自然現象變化,與農事有關的播種、收獲、農閑,與祭祀、祈禱有關的活動等等。東漢許慎在《說文解字》中解釋“端,物初生之題也”,西晉周處的《風土記》中說“仲夏端午謂五月五日也,俗重此日也,與夏至同”。這些說法,讓人聯想到端午大概與季節的關系。但任何一種現象都可能存在一因多果或一果多因的情況,太拘泥于它的表象而忽視實質,不是正確辨析事物的有效方法。
端午節的形成表現出文化建構的多樣性。若以端午節的產生原因為例,不同地區或不同民族出現不同的說法是一種普遍現象。大致有以下幾種情況。其一,認為端午節起源于紀念特定的人物,如某些漢族地區解釋端午節原因時,有的說是為了紀念屈原,有的說是為了紀念伍子胥,有的說是為了紀念治水有功的大禹,還有的說是為了紀念曹娥、介子推、廉吏陳臨、越王勾踐等;一些藏族地區還說,五月五是為了祭祀一位慈善的阿媽;哈尼族神話傳說中則說端午節是紀念一對找日月的兄妹。諸說之中,以紀念屈原的說法最為廣大民眾所接受。其二,認為端午節源自天象崇拜,有的說端午節的起源與此時蒼龍七宿正處南中的天象有關。其三,認為端午節起源于特定的祭祀,有的說端午節源于祭龍,與上古時代龍圖騰祭祀有關;還有的說源于祭母,過端午節是為了祭祀這一天跳河的母人熊。其四,認為端午節源于祈福避害,躲災除瘟,所以這一天要舉行特定的儀式驅逐惡月惡日,或在這一天通過懸掛特定物、吃特定草藥或食物、舉行洗浴等以達到消災祛病的目的,等等。這些情形表明,端午節文化內涵的建構具有開放性和多樣性。
端午節的民俗活動體現出地域文化的差異性。任何節日都需要通過開展相關活動或舉行相應儀式來支撐。這些儀式或活動不僅與人們的日常行為具有明顯的不同,而且存在很多地域文化的差異性。如在服飾方面,一些中原地區在端午節有佩戴香包的習俗,有的南方地區則佩戴菱角,東北地區的達斡爾族在五月初五給小孩身裹紅布,還有一些地方給小姑娘戴石榴花、給小孩穿五毒衣、纏五色線,甚至還有一些地方延續著端午文身的古老習俗。在吃的方面,大多數地區和民族在端午節一般要包粽子吃粽子,有的地方則吃五黃、吃五毒餅,還有一些地方要喝雄黃酒。端午節居所的裝飾方面也有講究,不僅在大多數地區盛行門上插菖蒲、艾草,還有插柳枝、掛葫蘆、纏葛藤、系紅布等情況,有些地方還要貼紙符。不同地區過端午的時間也是各具特色,雖然人們認為端午就是農歷五月初五,但有些地方的畬族農歷五月四日過端午,有些漢族或其他民族在五月六日過端午,有的地方在五月十五日過“大端午”,甚至有些地方把五月二十五日列入端午并稱之為“末端陽”,此外,還有同一個地區的不同群眾如水族,曾流行分期分批過端午的情形。當然,相同的端午活動也可能有不同的解釋,如同是劃龍舟,也有龍舟競渡與游旱龍之分,其中關于劃龍舟的原因在不同的地方也可能出現不同說法,如除了一般人們所認為的劃龍舟是為了紀念屈原投江之外,有的漢族地區認為,劃龍舟是為了紀念涇河老龍;有的苗族地區認為,劃龍舟是為了紀念歷史上斗惡龍的勝利;有的羌族地區認為,劃龍舟是為了震懾精怪等等。在人們的集體意識中,端午節中的每一個特定行為一般都會有約定俗成的解釋,但又常常因地而異。正是這種不同地區或不同民族的文化差異,才讓中華民族的端午節變得既豐富多彩,又充滿鄉土氣息,將節日的文化魅力演繹得淋漓盡致,吸引著民眾的積極參與并樂在其中。
端午節也是一個多渠道傳播與動態發展的民俗節日。如果以開放的心態看端午,不難發現,這個節日中的許多活動或儀式不僅保留了中華民族擇吉日祭祀,謝天地神靈、感謝祖先恩德的古老文化傳統,同時具有增進群眾文化交流、培養集體主義熱情等方面的新時代特征。端午節的傳播雖然具有多種路徑,并使人們產生不同的節日體驗,但總體而言人們在當代視野下審視端午節的文化含義,一般會賦予它一種有利于人類生存與發展的積極思考,表達出向往美好生活的意愿。以端午節期間普遍流行的“插艾草”為例,小小的細節中往往蘊含著別出心裁的文化解讀,如漢族神話傳說中把端午節插艾草解釋為可以避免瘟疫、可以驅除蚊蠅,還有的說可以蒙騙試圖傷害人類的天神等;彝族神話傳說解釋說,端午節插艾草是觀音菩薩的安排,可以逢兇化吉;土家族神話解釋說,端午節插艾草是避免被荼毒的標記,等等。當然,端午節到底采取什么方式與表達怎樣的情懷,并沒有嚴格的規定,往往有不同的文化來源乃至內容與形式的創新,但健康向上的美好祈愿是可以相通共享的。
有些地方還把端午節經營成一個具有多個時空的過程。筆者通過對湖北省黃石市西塞神舟會端午民俗調研發現,該地區道士袱村一帶村民把端午節辦成一個多時空的活態節日。這里每年端午都要重新做神舟(龍舟),從舉行扎制神舟的開工儀式算起,經過五月初五為神舟開光,直到五月十五至十八日送神舟入長江,整個活動歷時40天,可謂是目前國內端午節馬拉松式的祈福活動,這其中既有通過江中放神舟來寄托人們祛邪、避災、祈福的古老民俗愿望,也有紀念愛國詩人屈原的文化意蘊,將悠久的江中送瘟神習俗與表達家國情懷有機結合起來。據當地群眾及地方學者介紹,這一段長江沿岸的不同村落的端午形成了先后相連的不同時間,表現出端午節從時間到內容形散神聚、同中有異的文化特征。這種情形既反映出端午節俗的自然屬性,又彰顯了民間信仰方面的文化價值,特別是把端午祈福與紀念屈原結合以后,進一步將家國情懷與積極向上的民族精神、民族文化認同有機結合起來。
端午節是一個古老的傳統節日,也是中華民族民間智慧的動態文化記憶。實踐證明,在各美其美、美美與共的文化大背景下,不同地區豐富多樣的端午節作為傳承中華文化基因的重要載體,正以其不忘本來、傳承創新的動態發展,汲取著中國智慧,弘揚著中國精神,傳播著中國價值。以科學的態度辦好端午節,不僅有利于提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影響力,而且在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方面也將是一種有益的文化支持。
來源:《文藝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