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球速体育官方网站

詩人探討當代詩詞創作:筆墨隨時代,詩意通古今

     發布日期: 2019-06-01
筆墨隨時代詩意通古今

黃尚恩

古詩詞是中華民族的文化瑰寶,滋養了一代代的華夏兒女。五四新文學運動以來,新詩寫作群體不斷壯大,詩詞創作也一直蓬勃發展,涌現了許多反映時代氣象和人民心聲的優秀詩詞作品。進入新時代,詩詞創作迎來了新的發展機遇。詩詞寫作者需要不斷強化身上的責任感和使命感,在深入生活、扎根人民的基礎上創作無愧于時代的偉大詩篇。

詩人李文朝認為,在當代詩詞創作中,我們一方面要提供寬松的創作環境,詩人選取什么詩詞題材,追求什么藝術風格,都是詩人自己的創作自由;另一方面,我們也應該有所倡導,應該有主流審美的詩詞創作價值引領,即應該多創作那些具有家國情懷,有筋骨、有道德、有溫度,有著濃厚中國味道和鮮明時代印記的詩詞。為此,我們應該引導廣大詩人詞家和詩詞愛好者擁抱新時代、反映新生活,用詩詞的意象、詩詞的美感、詩詞的情趣、詩詞的語言、詩詞的韻味照亮人民群眾創造美好生活的風雨征程。

在詩人蔡世平看來,詩詞的現代化,重要的是思想觀念的現代化。當下的詩詞創作,還是要堅持當代語境下的寫作,要有語言的當代面貌。在創作中,要突破傳統的慣性思維,不要總是停留在小橋流水、梅蘭竹菊等傳統意象之中。我們已經跨進工業文明、城市文明、信息文明的時代門檻,詩人需要有更加強健的脾胃來消化更為復雜的時代命題,需要不斷拓展詩詞創作的疆域,寫出具有新氣象的優秀詩作。此外,當代詩詞寫作者和新詩寫作者應該加強溝通、交流,多看對方的長處,相互學習、借鑒,共同促進詩歌的繁榮興盛。

詩人高昌說,詩詞這種古老的藝術形式越來越廣泛地得到當代詩人的關注。不斷發展變化的時代社會為詩詞創作提供了宏闊的思想空間和歷史背景,活力四射的現實生活與當代詩人們的火熱激情對撞,迸發出了燦爛的思想火花和藝術光芒。他們帶著滾燙的生命意識、創新精神和探索激情完成精神的成長和蛻變,并以各自不同的個性姿態創作出一批批優秀的作品,記錄下新鮮的時代體溫。當代詩詞寫作者需要繼續保持良好的創作態度,深入生活、扎根人民,對時代經驗進行更好地提煉、綜合,寫出更具代表性的優秀詩作。

詩人林峰說,中華經典詩詞千百年來一直廣為流傳。其生命之旺盛、精魂之永恒、神采之飛揚,均令后人欽佩。要實現當代詩詞的復興,我們不得不思考這樣一個命題:如何讓當代詩詞從書齋硯案走向田頭巷陌、走進老百姓的生活之中?詩詞要走向大眾,關鍵在于作品自身。作品之語言、內容、風格、意境、韻味等均須符合當下百姓之閱讀習慣和審美情趣。凡在坊間里巷口耳相傳之不朽佳作,其語言必清新曉暢,淺顯易懂。古人強調好詩流轉如彈丸,古人之作尚能如此,我們今天的詩詞創作更是要做到言淺意深、雅俗共賞。詩詞要走向大眾,還需要社會各種力量加強傳播的力度,讓閱讀詩詞成為人們日常生活當中的一種習慣。

在詩人巴曉芳看來,當代的詩詞創作,要繼承傳統的“興觀群怨”的詩學理念,要彰顯鮮明的人文精神。在那些經典的詩詞作品中,無論是深沉的國家情懷、憂患意識,還是生生不息、積極進取的精神,乃至感人的鄉土之思、人倫之情,都是留給后人的寶貴財富。這些引導著人們走向真、善、美的精神財富,有助于今天匡救時弊、強壯筋骨、提升浩氣、重建道德,更是今天詩詞創作的重要精神資源,是復興詩詞不可或缺的文化基因。

詩人韋樹定認為,新時代詩人需要向古代詩詞經典學習,學習和繼承古代詩人身上所具有的那種憂國憂民、堅韌不拔的品質和精神。只有擁有了悲天憫人的感情、仁愛博大的胸襟,才能成為真正的詩人。同時,要通過不斷地觀察和體驗生活,深入生活,扎根人民,積累經驗,才能更好地寫出反映新時代的真、善、美之詩。詩詞創作還需要講究藝術表達手法。一首詩,只有用最貼切、生動、恰到好處的手法去表達好最真實、美好、向善的情感,我們才能把它叫作好詩。

詩人王悅笛說,提倡反映新時代的社會生活,利用多元的藝術經驗求變創新,這無疑是新時代詩詞復興的題中應有之意。詩詞作品的好壞,不僅取決于詩人“寫什么”,更關鍵的是詩人“怎么寫”,“寫得怎么樣”。有時候,一個詩人的詩歌技藝決定了他的詩歌題材、創作視野。一些詩人沒有意識到有廣闊天地可以去書寫,而是停留在偏于古典化的那些題材和意象之中,是因為他不具備寫好現代事物和思想的詩藝,只能在前人文本覆蓋的“舒適圈”里繼續摸爬滾打,很難走出來。思考“怎么寫”的問題時,我們需要調和好繼承和創新的關系,在書寫新時代新意象的時候注重保持詩歌的美感,要在融合新舊、中西傳統的基礎上創造詩詞新的審美范式。

詩人李偉亮表示,當代詩詞的寫作者應該強調真實的表達,結合當代語境,在對傳統的傳承與當代人情感表達的切換上不斷進行嘗試和探索。在具體創作中,既要追求傳統技法、意境和傳統詩詞獨有的典雅細膩,又要兼顧現代人的感覺和情懷。融入時代元素寫作的前提是,脫去時代的外衣后,詩里還應該剩下一些別的東西。那種東西,或許是宇宙的力量,或許是自然的氣息,又或者是人心的感覺,這些都是亙古不變的詩歌元素。

詩人方偉說,民族的復興需要文化的復興,而文化的復興需要詩詞的復興。要實現詩詞的復興,當有所為有所不為。詩詞的詞匯、造句、謀篇、立意等,盡可能求新,這就是“有所為”;但是詩詞的格律、聲韻等問題,莫要輕言變革,而是要有所堅守,盡量維護詩詞創作的純正性,這就是“有所不為”。

對于詩詞的用韻問題,詩人吳寶軍則提出不一樣的觀點。他認為,使用新韻是詩詞創作的時代要求。詩韻是隨著語言的發展而不斷發展的,押韻是根據作品的需要而隨時變化的,用韻是伴隨著爭議的厘清而不斷突破的,因此,不必固守古韻,使用新韻能擴充詩詞的容量,有利于促進詩詞的復興。

來源:文藝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