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節:傳承千年的樸實與高貴
主持人:路斐斐
對話人:田兆元(華東師范大學教授) 侯仰軍(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副秘書長) 林繼富(中央民族大學教授) 張 勃(北京聯合大學研究員)
侯仰軍(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副秘書長)
林繼富(中央民族大學教授) 張 勃(北京聯合大學研究員)
從節氣到節日,清明文化的歷史形成
路斐斐:“清明時節雨紛紛”,在我國流傳至今的八大傳統節日(春節、元宵、二月二、清明、端午、七夕、中秋、重陽)中,只有清明節兼具節日與節氣的雙重身份。從節氣到節日,作為中華文化中歷史最為悠久的一個傳統節日之一,清明節節慶文化的形成與歷史流變有力地顯示了東方文明的源遠流長及其兼容并包、復雜多元的文化特色,各位可否對“清明文化”的歷史形成加以梳理介紹?
田兆元:清明節是中華民族的共同節日。兩千年來,清明節經歷了從寒食節到清明節,到國家法定傳統節假日之一的發展過程。寒食節的起源中有兩個重要的人物一是介子推,二是晉文公。按照傳說,興起寒食習俗的是晉文公。晉文公母親叫狐姬,是戎族的女兒。他最為重要的助手之一狐偃,也是戎族。晉文公這個多民族的混血兒,與其多民族的諸侯國家治理團隊,形成了晉國文化統一又多元的局面。多民族共創寒食清明節是歷史的事實。近代以來,中華各民族人民團結一心,文化上相互交流,很多民族參與清明節慎終追遠的人倫社會建設的活動,已然成為習俗。這些在明清時期的文獻上并沒有得到廣泛的記載,但是當代的田野調查中,卻發現很多少數民族也曾并且仍在廣泛參與清明節的相關活動。所以說清明節是中華民族的共同節日,是據于廣大人民群眾歷史實踐的事實。
感恩自然、感恩祖先是寒食清明的基本主題。但是其形式表現為掃墓踏青,是與中國儒家文化代表孔子的文化創造密切相關的。孔子與弟子暮春踏青,尊奉自然的和樂精神,成為清明節的主題,而掃墓,則是基于孔子及其弟子的創造。有人認為,孔子葬母,率先興起墳墓的葬俗。有墓才有掃墓之習。而其弟子子貢為孔子守墓三年,則進一步強化了墓葬規則。在歷史上,關于清明可否掃墓,曾經還存在著兩種爭議,一種是不可掃墓,因為不合古禮,一種是支持掃墓,讓民眾表達孝道情懷,而在今天,這種爭議已經成為了過去。從歷史上看,起于三晉的唐王朝對于寒食節的推廣起到了重要作用,而大宋王朝將節氣的清明轉化為節日的清明,達到二者的統一,是其重要的文化貢獻。如今,清明節已納入了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成為國家法定節假日,其已傳承千年的樸實、高貴的人文精神與自信坦然的節氣、節日文化在今天又得以重光。
張 勃:清明早在漢代以前就已出現。西漢淮南王劉安在其《淮南子·天文訓》中指出:春分“加十五日,斗指乙,則清明風至,音比仲呂”。談到清明從節氣演變到節日的起源,一般會提到春秋時晉文公重耳和其忠臣介子推的傳說,那是民眾對寒食節起源的一種解釋。兩漢之際的桓譚在其《新論》一書中有記載:“太原郡民以隆冬不火食五日,雖有疾病緩急,猶不敢犯。”那段禁止用火只吃冷食的日子,就是寒食節。但傳說終歸是傳說,并不足以解釋清明節真正的起源。
唐朝以前的文獻資料中沒有關于清明節的記載,即使宗懔的《荊楚歲時記》這部南北朝時期出現的我國第一部歲時節日的專門著作,對于當時流行的諸多節日都一一做了介紹和描述,對清明節也未著一字。但時至唐朝,關于清明的記載就比比皆是了。官方正史、野史筆乘、詩歌文論,無不向我們展示著唐人過清明節的內容和方式,同時展示著清明作為節日的現實存在。所以我認為,清明節生成的朝代在唐代,并且這與當時國家統一、政治清明、物阜民豐、社會相對安定的時代背景是分不開的,正是在那樣一種歷史背景下,人們的精神面貌才得以大為改觀,人性得到較自由的發揮與張揚,呈現出一種蓬勃向上的大唐氣象,此時唐人在寒食節從事的一系列特征鮮明、格調突出的節俗活動,就將寒食節過成了唐朝最引人注目的節日之一。其實早在初唐時期,寒食節就已經風靡全國,不僅“普天皆滅焰,匝地盡藏煙”,寒食上墓也已經蔚然成風。寒食節的盛行對于清明節興起的重要意義,在于它突出了清明節節日的重要性。
侯仰軍:周代《逸周書》載:“清明之日,桐始華。” 可能是“清明”作為二十四節氣之一最早的記載了。說的是到了清明這一天,桐樹就開花了。古人認為這個時候天氣回暖草木生長,春光明媚氣象清新,可謂“萬物生長此時,皆清潔明凈”,因此將春分后的這一節氣稱為“清明”。清明由于與寒食節日子相近,寒食節的相關習俗也就逐漸變為了清明的習俗,寒食節也就變成了清明節。如今在不少地方,如魯西南、東北等地區,老百姓依然稱清明節為“寒食”或把清明節和寒食節混稱,就是佐證。在不少地方,老百姓認為寒食節不準吃熱食只能吃冷食的習俗是來紀念介子推的,一般認為寒食節在先秦就出現了。
清明從節氣到節日的形成中還融入了另一個傳統節日,那就是日期跟清明節相近的農歷三月三的上巳節。上巳節最早記載于《詩經》中,先秦以后,在各代承延開來。上巳節出現于春秋末年,在有的地方被稱作情人節,比西方情人節早了六七百年。在這個節日里人們允許男女自由相會。王羲之著名的《蘭亭集序》寫的就是一幫文人雅士在這一天的活動。在過去,天干地支不僅用于記年,還用于計月、計日,上巳節本是農歷三月的第一個巳日。后來因為它經常出現在農歷三月三的前后,為了方便就固定在三月三了。現在在廣西壯族自治區,這個節日還非常隆重。
由此可見,清明節的形成是清明節氣、寒食節、三月三這三個節氣和節日的結合。但這三者本來都與掃墓無關,清明節掃墓的傳統是逐漸形成的。商代有“國之大事,在祀與戎”的說法,祭祀和戰爭被看成是國家最重要的兩件事。那個時候祭祀是在廟里,國家有廟,家族也有家廟,人死后埋藏是“墓而不墳”。公元前770年,以周平王將都城遷到洛陽為標志,春秋時代開始后,有了在野地里進行祭祀的記載,這就帶有了墓祭的性質。到了孔子生活的時代,有記載說他在走南闖北的過程中看到過很多墳的形狀,有力地證明了春秋后期或者末期,就已經有墳的出現了。因為有了墳,才會出現到墳地里祭祀的現象。到了唐朝,老百姓日常化的祭祀被逐漸固定集中到清明節、中元節等大型傳統節日中去了,這跟政府的提倡有很大關系。為了方便官民掃墓,政府給官員放假,就給了大家時間與提醒,從而進一步強化了民俗民風的發展。唐朝政府規定,清明節放假4天,后來放至5天,到了公元790年,放假天數已達到了7天,這樣長的假期在10天一休的古代生活中并不多見,由此也說明了至盛唐時期,清明節文化已在社會中占有了重要地位與意義。
不知生,焉知死,清明節文化長盛不衰的奧秘
路斐斐:清明節文化與習俗為何能在中國流傳千年,并在不斷演進中葆有勃勃生機,跨越不同的歷史時期與不同民族的文化子系統,最終形成一個多元豐富的有機文化體系?這可能也與其節日、節氣文化中所內含的東方文化信仰、中華文化特色的高度融合性、凝聚力是分不開的,“不知生,焉知死”,人們對生死的態度,也反映了中華民族的自然觀、宇宙觀與生活、生命哲學。
林繼富:清明節文化的傳承是以身體實踐和文化記憶為基本方式的,身體實踐在于行動,并且貫穿了豐富的清明節的文化記憶,將清明節的文化記憶以身體實踐,即以清明節掃墓等的形式表達出來。對清明節來講,掃墓是悲傷的,踏青又是快樂的;兩種情緒統一于清明節,意涵了清明節中以“我”為中心的“我”與祖先的關系、“我”與自然的關系、“我”與社會的關系等等,這些關系均在于呵護生命,關懷生命和對生命的尊重。
祖先的生活也是我們的生活,傳統節日是連接祖先與我們生活的精神紐帶、文化血脈。新時代的清明節既是延續傳統的清明節,也是被賦予了新時代的特別的文化意義的清明節。人們在延續著先祖傳統的同時,又賦予清明節的再生性資源的不斷建構,這不僅是在建構一種生活和文化,也是在一種生活和文化中反映著時代與社會的構建和發展。
田兆元:中國節慶文化能夠長盛不衰的奧秘之一就是文化元素的多樣表達。比如清明時的傳統食品就是清明文化中的一個元素。在山西主要吃面食,在江南則主要是青團。對于亡者的供奉,可以是鮮花,也可以是供飯,當然也可以燒紙,掛清明條。對于供飯,可以是放到墳前,供鳥獸食用,乞丐食用,也可以帶回家食用。在琉球等地,家族墓地前要修一塊平地,以供祀奉完畢后,一家人或一族人留在墓前會餐,仿佛前來拜祭的子孫們是在跟祖先一起享受貢品美餐。清明節的地域化特色極大地擴展了其節日文化的多樣性與豐富性。但是,所有的不同中又有共同的東西,那就是感恩祖先、親和自然、追念往者、快樂生活。
張 勃:掃墓祭祖、踏青游戲至今仍是清明節的核心節俗,而珍愛生命、慎終追遠則仍是清明節給我們的重要啟示。在以土葬為主的時代,給祖先祭拜時送紙錢、酒醴、香楮、鮮花是十分流行的做法,掃墓的程序主要由墳前祭拜、培修墳墓、食祭余等活動組成。除祭祀本家祖先外,人們還會選擇在清明時節祭祀并緬懷黃帝、炎帝等中華民族共同的人文始祖,一些地方人們還會對當地的先賢進行祭拜。比如陜西勉縣舉行為期3天的“諸葛墳會”,以紀念鞠躬盡瘁、死而后已的名相諸葛亮。中國人對祖先與前賢的祭拜是一種道德信仰,是發自個體情感的感恩、紀念與緬懷。人們所祭之祖既有一家之祖,也有一族之賢,既可以是一地之賢,也可以為一國之祖,正是這些不同層面的尋根祭祖行為,讓人們在不同層面具有了血肉聯系,也因而擁有了不同層面的認同感和歸屬感。
綜觀我國清明節的諸多習俗,可以發現,其獨特氣質在于它凝聚著中國人對于生死問題的深刻思考,而珍愛生命與慎終追遠便是深刻思考后獲得的答案。清明節生死并置的文化現象,展示的不只是“向死而生”的矛盾,也體現了人類在歷史長河中不斷延續、傳承生命之力的瓜瓞綿綿。清明節以其特定的掃墓習俗,周而復始地提醒人們:祖先是我們的生命之源,祖先的功業是我們繼續前行的立足之點。正是在不斷的死亡、不斷的新生中,歷史得以延伸,國家與民族得以存續。為此,我們必須慎終追遠,善待逝者,永存一顆尊敬和感恩之心。
侯仰軍:“春光正好清明時,柳絮青冢寄哀思。”清明節里的家國情懷,最重要的就是對家的情懷,核心就是“孝”文化。中華民族自古以來就有濃厚的感恩意識,知恩、感恩、報恩是一代又一代人的人生理念。父母給了我們生命,撫育我們長大成人,我們自然要感恩、要回報。在中國古代,孝的概念產生得很早,按照史記《五帝本紀》的說法,堯把天子之位讓給舜,就是因為舜是孝的,而《孝經》的出現現在也基本認定就是由孔子口述,曾子來記錄的。至于“孝”文化,有各種各樣的表現形式,我用8個字來概括就是“尊祖敬宗,善事父母”。
“孝”作為中華傳統文化的核心價值觀念之一,對于人生幸福、家庭美滿、社會和諧起到了強基固本的巨大作用。幾千年的中國傳統社會中,人們無不鼓勵孝行,推崇孝子。“孝”的提出、堅守和弘揚,是中華民族優秀文化的代表和特色。而孝道的缺失,則會帶來嚴重的家庭問題和社會問題,所以今天我們依然需要大力弘揚“孝”文化。
清明文化里家國情懷的第二個就是對國家的情懷,具體表現就是祭祀先賢、祭奠英烈。其核心是“忠”。在清明節的起源傳說中,冷食、插柳等習俗,本身就是對忠于國家的忠臣介子推的紀念。尋根溯源,“忠”的本義是盡心做事。在先秦時期,它包含兩層意思:國君及官吏為百姓盡心做事叫“忠”,如《左傳·桓公六年》所說“上思利民,忠也”;臣民對國君盡心做事也叫“忠”。隨著君主專制的加強,君臣關系中相互尊重、和諧相處的義務逐漸消失,而“臣忠于君”則慢慢成為了“忠”的惟一含義。五四新文化運動對傳統道德觀念特別是忠孝觀念進行了猛烈批判,但隨之人們也很快發現,傳統文化不能被全面否定,孫中山晚年開始極力提倡恢復中華傳統道德,并對“忠”進行了新的闡釋,即“不忠于君,要忠于國,要忠于民,要為四萬萬人去效忠”。這樣,對忠孝的闡釋逐漸向適應新的時代方向發展了。
從神話傳說到詩詞歌賦,清明文化的文學表達
路斐斐:文學作為最能直接反映人的思想與情感的表達媒介和抒發、溝通情感的藝術形式,在與清明節文化、社會習俗的結合中,為后世留下了豐碩的文藝成果,比如民間口頭文學中的神話傳說、歷代創作流傳下來的大量詩詞歌賦等,它們既成為了我們繼承民族文化、情感與信仰的內在精神紐帶,也成為了節日文化內蘊的一種外在表達和表現。
侯仰軍:關于清明節及其諸多民俗事項的起源,學者有不同的說法,但在民間傳說里,它們都與孝道密不可分。在有關清明節的傳說中,除了流傳最廣的介子推割肉奉君,最后卻與母親一同被國君晉文公放火燒死在綿山的傳說外,在山東和東北地區還廣泛流傳著禿尾巴老李的傳說,其故事的核心表達就是“孝”。這個傳說講的是,山東某地一位農婦在田地里干活時,因困極打盹兒被“龍戲”而懷孕,后來生下一個怪物小黑龍。小黑龍落地即能騰云駕霧,來去無蹤,但他每天都要回到母親身邊吃奶,非常戀母。農婦的丈夫姓李,對此非常惱火。一天,他趁小黑龍不備,揮起菜刀向它砍去,小黑龍躲閃不及,被砍掉了尾巴,成了“禿尾巴老李”。“老李”負痛逃到了東北黑龍江,與鎮守在那里殘害百姓的惡龍“白龍”鏖戰了三天三夜,最終打敗了白龍,成為龍神,守護那里一方百姓。但“禿尾巴老李”依然非常眷戀母親和故鄉,每當山東大旱時,它就會想辦法給家鄉行云布雨,因此,山東各地都有為它而建的廟宇。每逢清明節,“禿尾巴老李”還要回家看望老娘,又怕被人發現,就從煙囪里溜進屋去,當地百姓怕燒著它,這天便都不燒火,吃冷食,于是相延成俗。
如果說民間神話傳承下來的是人們對清明節日的由來及其文化內涵的一種想象,那文學作品則實實在在地記錄了清明節日是如何深度參與、融入到老百姓的社會生活與文化中去的。比如在清明節作為一種節日成熟成型的唐宋時期,就留下了大量的詩詞作品。唐代詩人白居易有詩云:“烏啼鵲噪昏喬木,清明寒食誰家哭。風吹曠野紙錢飛,古墓壘壘春草綠。”表明唐朝人在清明節掃墓已非常普遍。還有南宋詩人高翥的《清明日對酒》里所記述的,“南北山頭多墓田,清明祭掃各紛然。紙灰飛作白蝴蝶,淚血染成紅杜鵑。”作品渲染了宋代清明節人們到郊外掃墓的感人場面。由此也可印證,掃墓作為一種清明節的習俗在唐宋時期確實已固定下來并有著廣泛的社會基礎了。
田兆元:清明節的影響力,很大程度上與文學的造就有關。首先,任何節慶都是與特定的神話相關聯的,這就是節慶神話。節慶神話為特定的節慶儀式提供了依據,因此節慶儀式被認為是神話的展演。比如清明禁火、寒食之習,既是介子推的故事影響所致,又或是對于該習俗的解釋,二者互為因果。對于很多節俗來說,神話故事延伸到哪里,習俗行為就發展到哪里。同時,文學由心靈所生,節慶因情感而發,清明節習俗與文學之間也是相通的,是合二為一的。可以說清明詩文是清明意義的語言表達;而清明習俗是清明詩篇的行為演繹,是行為的詩篇。
另一方面,節日敘事不僅推助了儀式行為的形成,還會促進了“節物”,即“節日物品”的產生。如端午節的粽子、清明節的青團,還有清明節面食等。比如著名的蛇盤兔面食、小飛燕面食,就是因為一些相關傳說而被設計制作出來的。節俗物品與一般物品不同,就在于文化意義上的“賦型”。所以我們又把節日物品稱為“物像敘事”。日常生活中的事物在節日神話的賦型敘事中,又被增添了新的意義。比如清明時節的“雨”、“梨花”等往往因為詩文敘事而具有了別樣情懷,因此成為畫家們情感表述的象征符號、藝術符號、節慶符號等,這些詩文、繪畫同時又將日常生活帶入了一個新的審美空間。
張 勃:對清明節日來說,與之相關的節日傳說作為一種社會敘事是其節日文化的一部分,并附著于其中,通過人們年復一年地過節而不斷地得到講述。節日傳說是一個族群或地方社會對于某一歷史事件、某一歷史人物的集體記憶,是人們歷史意識的重要體現,同時也蘊含著人們的審美理想、價值觀念。清明節日的傳說一方面滿足了人們對清明習俗追根溯源的好奇心,另一方面也傳遞著中國人的核心價值觀念,如崇尚感恩、善良、孝親、機智,批判忘恩負義之舉等,并以潛移默化的方式發揮著教育人們的重要功能。
在民間,歷朝歷代也產生了大量與清明相關的詩詞,這與清明節同時也是一個重要節氣是分不開的。對清明這樣一個生死并置的節日來說,一方面人們慎終追遠,感恩逝者;另一方面又要關心當下,珍愛生命。這種巨大的張力就會對有著強烈生命意識的詩人產生一種巨大的吸引力,因而歷史上的清明節詩詞也蔚為大觀。像我比較喜歡的柳永的《木蘭花慢·清明》在詞人的筆下,桐花綻放,杏花盛開,桃花燦若云霞,人們傾城出動,尋芳覓勝……詞人的長調慢詞用光艷明媚的色調描繪出了宋代人清明時節踏青出游的熱烈場面,令人神往。
路斐斐:今天,我們該如何更好地實現對清明等傳統節日文化的開掘和傳承呢?
林繼富:新時代清明節的文化內涵更多在于強化感恩意識、生活意識和國家意識上。清明節期間,人們為逝去的親人掃墓,是感恩他們為家庭所做的奉獻;各地方舉行為先烈、先輩的祭掃活動,是以此教育、激勵我們要有奉獻精神、忘我精神,以掃墓的形式釋放對于祖先、對于自然的情感,加強人與人之間的和諧關系,以此更加珍惜現在來之不易的美好生活。改革開放40年來,中國社會發生了巨大變革,清明節等傳統節日不可避免地面臨著生存空間的壓縮、時間的壓縮,以及傳統節日的主體發生變化等現象,同時在其文化習俗中也出現了一些新的內容,換言之,新時代的傳統節日正在全方位地發生著變革。如何更好地守護傳統和文化財富?我覺得這些年中國民協舉辦的“我們的節日”系列活動就是一個很好的實踐。“我們的節日”以多樣化的傳統節日活動,讓民眾了解到傳統節日的歷史和現在,讓節日傳統回到了人們的生活當中,以此也讓民眾感受到,節日不僅是一種文化傳統,也是一種生活過程,它以引導民眾生活的方式讓人們發現傳統之美與傳統生活之美,喚醒民眾將傳統節日作為一種生活方式的文化意識,從而喚醒民眾自覺的文化傳承行動。這些活動一是選取了具有悠久歷史和較大影響力的傳統節日,二是為了真正實現節日惠民,使節日傳承有效果,充分調動起人們的積極性,實現傳統節日的生活化、時代化和大眾化。特別是許多具有代表性的少數民族傳統節日活動,諸如彝族的火把節、壯族的三月三等,還有助于實現不同民族間的交往、交流以及交融關系的建立,有助于促進中華民族的團結和共同體意識的牢鑄。
田兆元:對于清明節慶文化的推廣發展來說,中國民協是有力的推動者。通過這些年的努力,他們積累了豐富的學術成果,為高校和社會各界的研究搭建了共同表達的平臺。其舉辦的很多活動還具有很強的傳播性,往往吸引到各類媒體的參與甚至同步直播,使專業領域的學術成果能夠打破特定區域的限制,通過大眾媒體和新媒體的傳播渠道,到達更廣泛的人群,使參與者從會場上的幾十人拓展至幾萬甚至幾十萬網民,極大地增強了文化的影響力和生命力。就我個人而言,這些年通過參與相關的活動,對于清明文化的多樣性也有了前所未有的認識。比如同樣關于介子推的敘事,綿山有一種表達,靈石則是另外一種說法。又比如介墓各有形制,雕塑也各有形態等等。但這些文化內容從前卻很少與外界交流,外界所知甚少。于是,我們便有了以譜系學說研究寒食清明節,以譜系方法傳承清明節的想法。民協活動讓我們對于清明節的研究發生了理論上的飛躍。6年前,我所在的華東師范大學舉行了校園先賢祭活動,后來我們聯合華中師范大學、長江大學、江蘇大學、山西大學、山西師范大學、西南大學、北京師范大學等,形成了中國高校清明文化傳承創新聯盟,逐漸由民俗學專業變成高校每個群體的文化自覺。如今,高校正成為清明文化傳承實踐的一支主力軍,這是清明文化在未來的創新性發展與創造性繼承中值得期待的一個方向。
來源:《文藝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