飲盡山河
李天辰(浙江省杭州學軍中學紫金港校區高二)
有人說,春山如笑,夏山如嬉,秋山如妝,冬山如睡。世界有春夏秋冬,于是有了年;人有春夏秋冬,于是有了一生。春日宜暢情,夏日宜凝心,秋日宜遠志,冬日宜深慮。
紅杏枝興鬧,那是春意。像枝頭掛不住的笑意,和綿綿細雨散在天街;或是得意春風,和著疾馳的馬蹄聲,揚在長安城;更是酒力微醒時已暮的賞花歸去,和微醺后逃出口齒的壯志豪言一同零落在余暉下。
小兒蓮蓬臥,那是夏意。像午后惱人的蟬鳴,汗水浸濕的薄衣,和有氣無力地搖晃著的蒲扇;或是山間清風晚,而明月橫笛又惹得夕陽顯沉悶;擾人清夢的蛙聲,在稻香中作響。
白鶴排云上,那是秋意。像紅于女子巧手施著的胭脂的晚楓,是月明星稀時的烏鵲南飛,是無數臨發又追回的家書;是撒進竹窗的銀色月光,亂了游子似箭的歸心;是故園里響起的跫跫足音,庭院里種下的枇杷如故人傾蓋。
白衣雪夜歸,那是冬意。像山間稀疏的腳印,和杳杳的寒山道里簌簌的吹雪聲;是雪柳、鬧蛾兒與火樹銀花前的寂靜,以及湖心亭外覆滿了薄冰的湖面;也是深閨思婦怎么也望不到的風雪幾程。
或許是,又或許不是。正如說春風是笑意和細雨,那春風便只是此二物?依《文心雕龍》,“情以物遷,辭以情發”,萬物迎意引心。所以說,萬物有形,萬物無形,全憑一念;然,睹物思情,情隨事遷。清風明月同夜,白日春林共朝。心得意,直將春風做笑意;心自綿綿愁緒起,才把春風來細雨。
便是隨了從前的念想,看春如笑,看夏如嬉,看秋如妝,看冬如睡,也才賦了春夏秋冬四番情懷。其間不乏有人另辟蹊徑別具一格,如劉禹錫言“秋日勝春朝”,但就大體而言,竟像是定了型,畫了些條條框框叫人去遵循,卻也總會被時間磨得淡了去——或許后人想再創一格,也未嘗不可。可是,無論是喜,或憂,或懼,或怒,都是珍貴的情感,不論以何作為載體,它都顯得如此特別。
像放進星河的祈愿,映在星月相輝的湖面,不想清風拂去這場心驚膽戰的虛無。
像風一樣捉摸不到,像月一樣無可得——或許還要虛無得更徹底一點。但如果換言之,正是虛無,才給了它甚于一切的珍貴。情感,念想,思緒。是四季中不同風物帶給人的,也是四季中的不同光采、顏色、聲響。
四季的霞景,四季的云靄,四季的風雨。因為人的情感,變得明媚多彩;而人的情感,也因為四季的八方風物變得多愁善感。四季的山河總不盡相同,心中的山河亦相去甚遠。把山河挽在花里,那就是巨蝶躲扇;把山河藏在蘭槳下,那就是破碎流光;把山河盛在水中,那就是水鏡花月。人間山河,山河人間。
提春秋為詞,賦冬夏為畫,再碾碎了月光釀酒,一敬四季相輪,二敬山河依舊,三敬天地長久;盡飲杯中清酒,再以清風為筆,以明月為墨,以山為紙,以河為硯,提罷收紙,遙遙寄與天上人。
畫中春為笑,笑盡千古多情事,笑盡人間白興人;取彎月作眉眼,惹得一池春水魚驚躍;再取新枝綴唇角,驚得柳尾隨風飛修燕。
畫中夏為嬉,便提盡消夏世界得涼處,小兒嬉笑,大人怒罵。蓮葉藏垂髫。
畫中秋為妝,紅楓逸江晚,白鷗眠沙洲;落花逐人愿,流水亦留情。
畫中冬為睡,枕得白云亦安然。時光如滯。
我有一壺酒,足以慰風塵……
今傾山河里……
飲盡天下人。
【獲獎理由】
本文用詩一般的語言描繪了四季的風景,闡述了對于季節的理解。文章用了大量的比喻來形容季節的況味,特別是化用了古人的“春山澹冶而如笑,夏山蒼翠而如滴,秋山明凈而如妝,冬山慘淡而如睡”的著名比喻,而且出以新意,更顯出作者良好的文學基礎和開闊的寫作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