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時賦并詩
方泓燁(浙江師范大學附屬中學高一)
夫歲有代序,時有輪回。融雪可聚,落葉當歸。挽漣霜于山海,步尋芳于翠微。聽鳴蟬于高樹,拾紅楓于垛堆。是以情遷物化,事動意隨。發乎于山川沙澤,省乎于春夏秋冬。
國之邊陲有二人也,交同吳越,才比沈潘。論達天地,未休寒暑。一名無道,一曰虛禪。方春分時至,萬物畢然。虛禪子問于無道公云:“四方上下,冰釋雪消,晝夜時一,浪聽春潮。敢問春之樣貌,如何生民樂淘?”無道公曰:“柳姿婀娜,燕體盈輕,闔苞始綻,地筍初生。東極之海灝溔,西極之木慧靈。殘凍悄逝,白景緩行。谷流涓水,崖振雄鷹。碧野九土,花圍百城。是時生民樂,枝茂興。文人墨客,竟登高而暢賦;杯酒席盞,皆滿溢以愉情。”“然則何意義?”無道公曰:“凡舞雩而適與,年方始而將力行。”
公之反問于虛禪子曰:“適我言春,今子說夏。孟夏炎燥,不能走馬。子之視其何繄?”對曰:“草木盛生,秧禾既成。蟬飲清露,荷香一城。南越之海堪沐,北燕之土可蒸。柳殘鶯去,碧華疾程。林茂廣蔭,片里竹長。炎浪中州,旱臨大荒。濱海之地,箕星常伴赤松:深陸之內,魃妖亦攜視融。而于乎人也,恒久居屋室,或聞其蟬鳴一二。”“然則子之惡之歟?”“非然也。余言孟夏之高廣,纖云之行蹤。累卻萬物,始覺心空。葉郁滴露,雨霽出虹。是養我浩然之氣也。”
無道公又問曰:“然則秋耶?”虛禪子目流悲戚而對曰:“緗連天地,衰貫古今。紅楓離散,未可悅心。是宋玉之悲,一何似我哉!”無道公駁之曰:“不然。是爽朗之時,金玉之際。黍稷離離,粳稻莫莫。非為肅殺,爽朗其或。農人之喜稻熟,豐可余年。而秋之朗朗,碧霄排鶴;雁陣南旅,金楓滋木。此盛情豪逸之時,倉凜庾足之際。縱霖雨綿綿,亦何所悲哉?”
虛禪子以為笑言,又問冬。無道公凄惻對曰:“冰封千里,雪連萬山。呵氣霜至,衣衾覺寒。肅然死寂,戶掩門關。河阻海塞,旋出即還。鵜鶘蜷巢,魚蝦臥灣。北風凍木,冷雨壞氈。人蹤絕滅,一何凄然!”虛禪子撫須搖首曰:“非君之以為然。冬則百獸潛養,雪被滋禾。雖寒徹砭骨,亦路難行車。而值歲余之候,意將歲首。不日冰消雪融,芳春依舊。君之獈無遠見,殊笑甚矣。究其物理,正瀕亡希冀之際,是善也。”
無道公遂問虛禪子曰:“豈其四時有好惡乎?”虛禪子對曰:“時好時惡。”岸渚有翁,垂釣數時,聞其相爭,啟音正之:“是好惡隨人,非在四時。”二公相望,頷首為然。翁乃吟詩以去,漸與云沒。詩曰:
春風駘蕩十里青,萬方由來卻易行。
東君奔馬馳南北,一夜花開三千城。
夏蟬飲露乃高潔,白雪叢中匿蛺蝶。
金馬趨車愿不歸,聲聲喚出云間月。
秋攜緗江盡落塵,半門分罷問晨昏。
誰道阡陌邊時客,割禾收稻口中吟。
冬霜覆遍重重山,凝氣成冰是曉寒。
可料明日窗前望,嫩葉新花去又還。
曾將四時雜我感,今知我感隨四時。
【獲獎理由】
這篇寫“季節之歌”的文章以純熟的文言甚至駢體形式,借用虛構的兩人對話,來描述四時之風景,滿目錦繡,妙不可言。這篇作品如果不是宿構套作,在兩小時的現場之內,作者一定是古文天才;但即使是宿構,卻又湊巧合乎題意,所以也是沒有辦法的事情;況且即使是宿構,作為一個中學生,不管多長時間內寫出這樣的作品,能有這樣的古詩文素養,也是非常了不起的了。因此,評委一致同意獲特等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