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球速体育官方网站

王逸佳:逐夢少年(十一屆文心雕龍杯征文一等獎)

     發布日期: 2019-04-29

逐夢少年

王逸佳(北京市昌平區第二中學高二)

“有服章之美謂之華,有禮儀之大故稱夏……”主席臺上那個意氣風發的少年正在激情昂揚地講述他的畢業作品——一部有關漢服的微電影。掌聲如雷鳴般經久不息,整個報告廳里的空氣都好像沸騰起來了,這是大家對他長久以來努力的肯定。他終于做到了。那位侃侃而談的少年是我的哥哥。前來參加畢業典禮的我,坐在觀眾席上,看著作為優秀畢業生代表發言的哥哥,心中泛著酸澀,喜極而泣。我的思緒漸飄漸遠……

哥哥一直以來都是我崇拜的對象,一直都是。

從很小很小的時候起,我的耳邊就會經常環繞著夸獎哥哥的聲音。比如出門時遇見的左鄰右舍總會對爸爸媽媽說:“你們的兒子真懂事啊,一點都不像我們家的混小子。”“呦,這次考試又是第一吧,我們家孩子怎么不和你們家老大多學學。”對哥哥的贊美和欽羨一直伴隨著我長大,從不曾間斷。在我看來,哥哥幾乎是個全能的人,不僅學習好、體育好,喜愛各種模型,甚至連家務都能完成的近乎完美,是標準的“別人家的孩子”。爸爸媽媽一直都很放心他,他也從未讓爸媽失望過。可是,高一結束時,他做出的決定讓我們所有人都大吃一驚,更是讓整個家庭都雞飛狗跳、不得安寧。

那一天的晚飯后,哥哥突然扔下了一個重磅炸彈:“我要去學文,這樣的話以后考電影學院會簡單一點。”說這句話時哥哥的語氣是那么的堅定,臉上帶著我從未見過的神采。當時的我,還不能完全理解文理的差別。只不過對于哥哥這樣一個理科綜合幾乎可以拿到滿分,甚至獲得過無數理化競賽一等獎的人而言,去學文無異于放棄一條通向成功的康莊大道。“我們辛辛苦苦地把你養這么大,你就不能好好地考個大學嗎?以后找個好工作,順順當當地過完這一生嗎?學文,還學電影,你還想干嘛?你知不知道娛樂圈不是我們普通百姓可以混跡的?”面對父母苦口婆心的勸說,哥哥無動于衷。他沒說原因,只是執意要去學文。爸爸氣不過,揮手就是一個巴掌。有時父母對子女的頑固程度,是愚公都移不走的山,是精衛都沒法填補的海。挨了這輩子唯一一次巴掌的哥哥咬咬牙,沒有反駁。只是,第二天哥哥交給老師的文理選科意向表上,飄逸地寫著一個大字“文”。后來,聽說哥哥的班主任曾經找過他談話,也曾經和父母聯系過,但是沒有人能改變哥哥的主意。

哥哥真的可以稱得上是一個完美的人了。在文科班,哥哥顯然不比學理來得輕松。因為他要花費更多的時間去彌補自己之前沒打算學文時候落下的知識,但是他依然可以在年級中名列前茅。為此,哥哥付出的代價是在夜深人靜時獨自一人奮筆疾書整理筆記,是假期所有人休息娛樂時對書本的一遍遍地研讀,是他在別人備戰高考時依然不忘對影視劇本及其背景文化的研究……漸漸地,爸爸媽媽看著哥哥的確不是一時興起,而是真的想要好好學文化拍電影,也就不再阻撓他。只不過,我耳邊環繞著的聲音里,少了對哥哥的夸獎,多了一些對他的不解甚至嘲諷。而我也一直搞不懂哥哥為何放棄原本的坦途而寧愿選擇這樣泥濘的一條路。哥哥對此的反應就是裝聾作啞和淡然處之。

很快,我的高一生活結束了。這意味著輪到我做出文理的選擇了,而我卻很迷惘,不知道該如何選擇。于是,我去問哥哥,究竟當初為什么要選擇這樣一條大家都不看好的路呢?哥哥沉默了良久,才說:“中華文化綿延了數千年,我不想讓它們被逐漸忘記,也不想讓《功夫熊貓》《花木蘭》這些用中國元素拍出來而走紅的電影,都是外國人的作品。我希望以后我能當一名導演,自己來演繹我們的文化,在國際化的時代,在世界的每一個角落留下我們民族文化的獨特符號。”我聽得一怔,心下了然,終于知道自己深愛的歷史學科有了用武之地。交文理選科意向表時,我鄭重地寫下了一個“文”字。

哥哥用他的努力為自己證明,他的夢想不是說說而已。微電影《衣冠楚楚》在校內引起了極大的反響。哥哥是這樣說的,衣冠于華夏從來不是單薄片面的,而是鐫刻入血脈的,只是缺少一些人去喚醒。他還說,他做的還不夠,中華文化博大精深,他還能做更多!她還要做更多更多!雖然一己之力難以改變現狀,但是有了第一個總會有第二個、第三個……他始終堅信中華文化會揚名世界。看著講臺上綻放著奪目光彩的哥哥,我的眼睛模糊了,朦朧中是一列列倔強的年輕人在努力前行,他們將文化積淀藏于心中,將山川湖海背負于肩頭。

沒有什么比夢想更能產生支撐的力量,也沒有什么比夢想更能打動人心。哥哥的夢想很小,他只是想做一名導演;哥哥的夢想很大,他要讓中華元素揚名世界。這是他的夢想,他愿意為此披荊斬棘。

(指導教師:王 欣)

【獲獎理由】

每個都有夢想,但并不是每個人都擁有追夢的勇氣。“我”的哥哥擁有少年意氣,擁有藝術才情,更有讓中華文化走向世界的凌云壯志。作者的語言樸素平實,敘述自然流暢,先運用倒敘的手法將哥哥意氣奮發的少年形象擺在讀者面前,又按照時間線的發展娓娓道來,勾勒出一個逐夢少年的形象。“哥哥”不光做出了自己的人生選擇,還影響了“我”棄理從文的決定,啟示著更多的人勇敢追夢,“為中華之崛起而奮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