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的“幸福之家”
姜佳彤(北京市第五中學高一)
那個被稱為“幸福之家”的地方,是在我初二暑假的一次團支部活動中。那一次的經歷給了我很大的觸動,讓我對“家”有了不一樣的感受。
從電話聯系院長開始,不知為什么,我的心一直是忐忑的,從小在父母長輩的羽翼呵護下成長起來的我,對于“孤兒院”的概念模糊且不真實。那個我們團支部即將前往的孤兒院,有個美好的名字叫“幸福之家”,那里生活著一群我從未接觸過的孩子們,他們幼小、殘疾、孤獨、被遺棄!
我們如約來到目的地,根據院長提供的地址,“幸福之家”就在這一片平房中。可是望著眼前的一片平房,卻有些茫然了——沒有修好的道路,沒有門牌號,前兩天下過雨,土路被車輪碾出很多道凸凹不平的泥溝。盛夏的午后,火辣辣的太陽照著,我們大包小包拎著秋梨膏等物品,可此時的村子里,連個問路的人也找不到。當我們幾個滿頭大汗四處張望的時候,一位同學喊了一句:“不會是這兒吧?”身后一扇紅漆剝落的對開大門,大門上方、屋檐下一塊小小的木牌上面,用紅色筆寫著“幸福之家”四個字,應該是很久未曾打理過,木牌很陳舊,紅色的字非常模糊,比起旁邊那些房子大大的黑漆防盜門,這個門口顯得那么的不起眼。
推開一邊的紅漆木門,里面是一條窄窄的過道,過道兩邊的墻上,玻璃框內整齊貼著孩子們的照片,每張照片的旁邊都有這個孩子的簡單介紹,包括幸福之家給他取的名字,預測的年齡,所患的疾病,以及對他的寄語。給我留下深刻印象的,是一個叫丹丹的小姑娘旁邊的寄語:“愿你的明天像你的笑容一樣美好!”照片上,扎著兩個小辮辮、有著一雙圓圓大眼睛的小女孩,正在開心地笑著,笑得那么的陽光。她的介紹是這樣的:女孩,預計5歲,無任何疾病。
午后的陽光透過屋頂的玻璃窗斜照進來,照在屋子中間那幾塊拼接的泡沫墊上,年齡不等的幾個小孩子,或躺、或趴、或坐在上面玩耍,空氣中有絲絲尿騷味,我不禁皺了皺眉。按照院長的安排,我們先放下帶給孩子們的物品,套上塑料鞋套,洗干凈手,把隨身攜帶的書包、手機等物品放在屋外的柜子內,然后我們先進到孩子們睡覺的地方,幫著清潔他們的臥室,晾曬和整理換洗的衣服。
院長一直陪著我們做著清潔和整理衣服的工作,不時跟我們聊一聊這些孩子。從6個月到5歲不等,基本上都是有殘疾以致被家人遺棄的,幸福之家的工作,就是收留他們,照顧他們,再幫助他們找到適合他們今后成長的家庭,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幫助他們恢復基本的健康。聽著院長的介紹,我不時忘了手里正在做的工作,電影電視里面的情景,就在我的身邊真真實實地發生著,觸動我的心靈!
結束里屋的清潔工作,院長和藹地對我們說:“外面那些孩子啊,由于從小被遺棄,長期缺少關愛和跟親人的身體接觸,從小沒有父母的懷抱,內心滿足感極度匱乏,我們的保育員不多,每天都有大量的清掃工作,真的沒有更多的時間去陪伴他們,如果你們愿意,出去的時候抱抱他們,幫保育員給他們喂喂奶,或者就是拉拉手,對他們笑一笑就好。”聽完院長的話,包括我在內的幾個同學都蒙了,自己還是回家撒嬌耍賴的年齡,讓我們哄孩子、喂奶、陪玩?我們相互尬笑著走出了里屋,那一雙雙眼睛齊刷刷的望向了我們,在我還來不及反應的時候,一個穿著橘紅小裙子的小姑娘就踉踉蹌蹌走過來,一把抱住了我的雙腿,我趕忙蹲下身子扶住她,她便一把摟住了我的脖子,順勢整個身子偎在了我的懷里。說實話,起初我的內心是抗拒的,因為我有點害怕,這個小姑娘長得有些怪,聽旁邊的保育員說,她叫妙妙,唐氏綜合征,三歲多了,長得還不如一歲孩子高,頭發黃黃的、稀稀的,兩只眼睛有些突出,胳膊瘦得跟黃瓜一般。從我蹲下摟住她的那一刻起,她就仿佛黏在我身上一樣,一刻也不再離開我,兩只小手一直緊緊的抓著我,好像溺水的人抓到了一根浮木,雙眼一直緊緊地盯著我看,那是一雙充滿了無限渴望的眼睛,讓你不忍對視的眼睛。
看看其他的同學,有的手足無措的抱著孩子,各種別扭的姿勢,還要時不時抬起腿來借給胳膊點力量;有的拿著奶瓶,90度垂直塞到了孩子的嘴里,放進去拿出來、琢磨著怎么倒出奶來;有的根本就下意識地躲得遠遠的,不是嫌棄臟亂,而是根本就不知道自己該做些什么。
我被懷里的妙妙黏貼著,絲毫動彈不得,環顧四周,這時候才有機會仔細看看孩子們的活動場地。這是一個不足30平米的房間,房間中間的地上鋪著幾塊塑料泡沫鋪成的毯子,四周沒有家具,墻壁周邊也用海綿圍了起來,有一些兒童書和一些軟布玩具散落在地上,房間正中的屋頂有一塊五六平米的玻璃天窗,看起來光線很好。我的目光落在了房間的一個小小的角落里,站著一個小小的女孩,穿著小花裙,兩個扎的小辮子可愛極了,我看到她,她也正望著我,那雙清澈的、圓圓的大眼睛,就是門口照片框里的那個女孩丹丹。我沖著她笑,她立刻回報了我一個更加燦爛的笑容,一如照片上的她,明媚而陽光!
我的臉被懷里的妙妙用力的地扳了回來,我低頭望向她,她正用熱情期待的目光看著我,她應該不太會說話,嘴里咿咿呀呀地叨念著什么,我抱她的手臂緊了一下,她竟開心地樂出了聲,好像我在跟她游戲。我倆就這樣,我使一下勁,妙妙咯咯地樂一下;我使一下勁,妙妙又更加開心地樂一下。
另一個孩子向我爬來。他叫康康,一個患肌無力的五歲男孩,他的兩個手臂連同雙手,都軟的如同面條一般,雙腳還夾著一本書。我伸出一只手,把他攬了過來,他興奮地靠在我的胳膊上,把兩只腳夾著的那本書推給了我,“是讓我給你念書嗎?”他高興地點了點頭。就這樣,我一手攬著妙妙,給靠著我胳膊上的康康讀書,康康聽得非常認真,把頭使勁往我這邊靠,恨不得都要鉆進書里面去了。
時間慢慢溜走,待我再抬頭的時候,我的同學們也仿佛都改頭換面般,有模有樣地喂著奶、懷抱著無法直立的孩子、四肢并用手舞足蹈地講著故事,更有我們的那位大力神男同學,排著隊給孩子們玩著舉高高的游戲,滿屋子溫暖的笑臉。
不知道什么時候,進來了幾位不認識的大姐姐和阿姨,她們仿佛對這里非常熟悉,同院長和保育員打了招呼后,就開始熟練地干活。有一位長發大姐姐,忙完了手里的工作,將長發高高地盤在了腦后,脫了鞋子走過來徑直坐到了我的身邊,沖著我身邊的康康拍手說到:“康康,有沒有想姐姐啊,我給你的書,你看到第幾頁了?”她說話的口音怪怪的,我不禁望向她,康康用頭夠向她,她一把把康康攬了過去,笑著對我說:“你好呀,你們是新來的嗎?真是太好了,希望你們以后經常來,帶更多的人來,這樣我假期結束回英國也放心了。”
后來院長跟我們說,幸福之家有很多志愿者,并且很多志愿者都是定期來的,更有像這位大姐姐這樣的英籍華人,不僅自己來做志愿者,還幫忙聯系贊助的企業和個人,現在幸福之家的房屋用地、孩子們的奶粉、魚肝油、被褥衣服都來自好心人的定期幫忙和捐助。更有的直接贊助某一個孩子的手術費,讓這些孩子得以在最佳的手術年齡接受手術,讓他們能夠有機會擁有一個幸福的未來。
坐在孩子們中間的我,突然對幸福有了別樣的感受,對“家”有了重新的定義。有愛的地方就是家,有愛的家一定是幸福的。這里沒有金碧輝煌的裝飾,這里沒有山珍海味的佳肴,但是這里有愛!我堅定地想著,我會把這里的一切告訴我周邊所有的人,讓我們一起來關愛他們,讓他們的世界因為關愛而美好,讓這里成為我們所有人的“幸福之家”!
(指導教師:賈 琳)
【獲獎理由】
作者通過記述一次不同尋常的團支部活動,重新詮釋了自己對幸福的理解,讓每一個讀者感受到幸福之家的孩子都是折翼的天使,需要我們給予更多的關愛。全文飽含著對殘疾兒童及孤兒的真摯情感,文筆細膩,描寫生動。在寫作上好像沒有什么技巧,只是平實地記述,但每一個細節都十分真實,那些殘疾孩子的形象歷歷在目,包括作者在內的這些志愿者們的形象也那么真切,充滿感動人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