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字一句總關情
——談學生作文中的真情實感
兒子三歲那年的一個周末,下了一場好大好大的雪,進山的路封凍了,客車只能開到離老家60多里遠的一個小站。因為工作單位離家太遠,每周只能在周末回家看兒子。大雪封山,客車不通怎么辦?走!步行60里路也要回家看兒子!
“我分明已看到兒子烏黑閃亮的大眼睛,分明已聽到兒子清脆甜潤的”叫聲!兒子的“目光”牽引著我,兒子的“喊聲”召喚著我,寒冷勞累渾然不覺!----跨進家門,兒子一聲聲“媽媽”“媽媽”!撲到我的懷里,無以言說的甜蜜和溫馨,一時間就彌漫了心田!”
——這是自己在拙文《永恒的太陽》中寫到的一段話。因為寫的是真事,吐的是真情,切切實實融注了真情實感。因而在讀給學生聽的時候,每一個學生都為之感動,都深受啟發:“感人深者莫先乎情”!學生作文更應寫真事,吐真情,抒發真情實感!
讓學生寫真情實感,就是要“敞開心扉,絕對坦白,毫無隱瞞”的寫作文。奧地利著名的小說家卡夫卡說過:“什么叫寫作文?寫作文就是要把自己心中的一切都敞開,直到不能敞開為止。寫作也就是絕對的坦白,沒有絲毫的隱瞞,也就是把整個身心都貫注在里面。”許多名人大家的作品能為世人稱道并傳頌,其中一個主要原因是他們在自己的文章中說了真話,吐了真情,融注了真情實感,引起閱讀者的強烈共鳴。
諸葛亮感激先帝劉備的知遇之恩,對劉氏父子“鞠躬盡瘁,死而后已”,其赤膽忠心,日月可鑒。這種濃烈真摯的情感充塞在《出師表》的字里行間,真的是感天地,泣鬼神。于是南宋詩人陸游就贊嘆:“出師一表真名世,千載誰堪伯仲間?”;文天祥也高歌:“或為出師表,鬼神泣壯烈。”
現代散文家朱自清的《背影》,更是真情作文的絕唱。每每捧讀此文,動情之處,令人潸然淚下。父親的背影觸動了作者心中的感情,也深深引發了讀者的聯想:“多么熟悉的背影啊!”不知不覺中讀者與作者產生了情感上的共鳴。其實這樣的人,這樣的事,我們日常生活中就存在的啊!為什么不用筆寫出內心的話,抒發心中的情呢?
文章不是無情物。不論是哪類體裁的文章,不論議論還是記事,抑或是說明,文中都或隱或顯地融鑄作者的人生情感。只有書寫真情實感,文章才有生命力和感染力。
從道理上講,只有寫出真話才能使讀者感到真實,感到可信;才能說服人、感動人。其次,寫作堅持“說真話”實際上把生活和寫作,把做人和作文二者真正和諧統一起來。這不僅對寫作有重要的意義,而且對寫作者個性的發展、完善,對其健全的人格的培養、形成也有著重大的影響。人有七情,這是先天稟賦,不許而能。所以,情貴在真,發自天性,出于自然。從這一點說,在文中虛情,矯情,煽情,造情都是不可取的。
走進學生作文,情形如何?上作文課,常有學生抱怨無話可說,無事可寫,苦思冥想之后,最后成文的多半是空話、套話,甚至是假話,而且往往千人一面,千篇一律,缺少鮮活的個性,缺乏獨立的人格。這樣的作文自己都未感動過,更何談去打動別人?
造成此種現象,原因何在?缺乏生活體驗,學生課業負擔重,為了能升學,一門心思讀課本,做習題,老師抓得緊,家長看的嚴,除了學習,知之甚少,此其一。其二,思想認識不對頭,以為作文必須講大道理,寫大事情,然大事寫不出來,小事又不寫。其三,作文有顧忌,不愿、不敢或不好意思說真話,怕自己說法不正確,不完善,從而被人譏笑。
要讓學生寫出真情實感的文章來,那么讓學生充分地體驗生活吧。讓他們走出應試教育的怪圈,跳出復雜的題海,讓他們用眼睛去發現生活中的真善美,用心靈去感受蘊含真善美的生活!
充分利用課本上的范文是最佳捷徑。葉圣陶不是說過“課本無非是例子”嗎?要研究課本,舉一反三,學會方法——真情作文的方法。課本上不光有情真意切的《出師表》,最難忘記是《背影》;還有真情《回憶我的母親》(回憶錄)熱情贊歌《蘇州園林》(說明文)一腔熱情《談骨氣》(議論文)等等,等等。多少充滿真情實感的文章讓我們感動不已,激情飛揚。為什么不利用這些范文,指導學生的寫作呢?
多寫多練是寫作成功的規律。不遵循規律,一定受到規律的懲罰。讓學生動起手來吧,記錄下生活中的每一次感動!日積月累,有了素材,何愁寫不出內容真實,充滿情感的好作文。
當然,學校生活有一定的局限性,學生的生活閱歷,知識水平決定了他自身作文的特點。如果老師命題作文脫離學生的生活實際,那就行不通了。
記得一位名人說過:“每個兒童都能成為音樂家,只要你給他音樂的眼睛、音樂的耳朵、音樂的嘴巴!”此話道出了為師者引導的重要性。可喜的是,在我的指導下,學生們寫出了不少充滿真情實感的好作文。
我班劉玉婧同學在一篇題為《讓家庭充滿愛》的習作中這樣寫道:
“我的家庭極其普通,當然也像普通家庭一樣難免發生小吵小鬧,不過這往往是以后我家更和睦的先兆。記得上小學的時候,爸爸和媽媽常常因為生活小事鬧不愉快,使我又怕又無奈,不過我用心勸說爸爸以后,他便不再生氣了;而媽媽卻不太容易對付。但往往在我與爸爸的聯合勸說下,媽媽每次都是用笑容給我們答案!這以后我的家庭更和睦了,使我再次感到春天陽光般的溫暖。我小小的愛心居然起到了如此重要的作用,我很開心。
明天就是我生日了,當然這還是媽媽提醒我的呢!前幾天吃午飯時,媽媽突然說:“再過兩天就是你生日了,想怎么過?”這讓我又驚又喜:平凡的日子天天過,媽媽總是那么忙碌,卻從未忘記過我的生日!而我卻不知道爸爸媽媽的生日是哪一天。一想到這些,我就覺得特別慚愧。不過我現在已經搞清楚并記在心里了。等到他們生日那天,我會為他們獻出愛心,讓他們高興,讓他們因有一個懂事的女兒而高興。
通過這兩件事,我懂得了有了愛心才是重要的,沒有了它,就不會有一個和睦美滿的家庭。試著用父母愛子女的心去愛他們,默默地回報他們,那么我們就已經擁有了一顆充滿愛的心。
這篇小文章,雖不免膚淺,但取材于生活,抒發了自己內心真摯的情感,因而讀起來感到自然、親切、感人。
“情動于中而形于言”(《毛詩序》),“綴文者情動而辭發”(《文心雕龍》)。古人這些精辟的言論都昭示了一個真理:要寫出真正使人感動的文章,首先自己要有真情投入,才可能有與讀者情與情的交流,心與心的碰撞。如果“以無情之語而欲動人之情,難矣。”缺少真情實感,胡編亂造的東西,是無論如何不能打動人、感染人的。
真誠為文,袒露真情,書寫真情實感,不是應該成為為文者、教文者的不懈追求嗎?
投入真情的寫作吧,真情永遠!
(本文在第三屆全國校園文學成果獎評選活動中榮獲優秀論文一等獎,作者為山東省淄博市淄川區實驗中學教師孫慧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