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球速体育官方网站

文心雕龍寫作七法

     發布日期: 2019-04-24

文心雕龍寫作七法 

一、“精理為文,秀氣成采”

——淺說優秀作品必備的文采要素

孔子講,“言之無文,行而不遠。”意思是,文章的語言如果缺乏文采,那么它就流傳得不會廣遠。可見,文采應該成為優秀作文的必備要素。

“明白的表達”是《新課程標準》中對于學生寫作的三項總要求之一。要把話講明白,“準確”自然是第一要務,但“準確”之外,“生動”也相當重要。我們都知道多用比喻的修辭方式可以使文章生動起來,其實比喻的主要作用就是把深奧難懂的道理或事物說得讓人便于理解或接受。所以“明白的表達”之中就包含著“生動的表達”的寫作要求。

劉勰在《情采》中一開篇就寫到文采的重要性:圣賢的著作,總被稱為“美麗光艷”文字,那還不是由于具有文采么?并且類比舉例說,虎豹如果沒有了毛色的文采,那它們的皮就同狗皮羊皮沒有什么區別了;犀牛作的甲衣,還要靠漆上朱紅的漆來顯示色彩。可見質地還是需要文采的。文章也一樣,抒寫性情,描摹形象,它所以能夠光彩照耀,那都是靠著文采的作用啊!

劉勰在《徴圣》里說:“精理為文,秀氣成采。”劉勰說得“精理”,是指當時經書中散行行文的道理、能起到警策讀者的精練語言;“秀氣”,特指當時駢體韻文中的對偶、聲律、辭藻等手法。他對于“文采”的理解與我們現在的理解基本上是吻合的。

那么怎樣才能做到生動、有文采呢?

按照劉勰的說法形成文采的情形有三種:一形文,二聲文,三情文。

形文,就是描摹事物形狀、色彩時便于呈現出文采。青、黃、赤、白、黑等多種色彩搭配才會形成禮服上美麗的花紋,所以寫文章描摹事物時也應寫得多姿多彩,搖曳多變。例如朱自清先生名篇《春》里的“春花圖”:

桃樹、杏樹、梨樹,你不讓我,我不讓你,都開滿了花趕趟兒。紅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花里帶著甜味,閉了眼,樹上仿佛已經滿是桃兒、杏兒、梨兒。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鬧著,大小的蝴蝶飛來飛去。野花遍地是:雜樣兒,有名字的,沒名字的,散在花叢里,像眼睛,像星星,還眨呀眨的。

聲文,就是在句式、聲律與音韻方面容易呈現出文采。句式駢散結合,長短交替,聲律自然和諧,合轍押韻,讀起來朗朗成誦,這樣的文字也可以說具有了文采。大家可以讀讀魯迅筆下的“百草園”:

不必說碧綠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欄,高大的皂莢樹,紫紅的桑椹;也不必說鳴蟬在樹葉里長吟,肥胖的黃蜂伏在菜花上,輕捷的叫天子(云雀)忽然從草間直竄向云霄里去了。單是周圍的短短的泥墻根一帶,就有無限趣味,油蛉在這里低唱,蟋蟀們在這里彈琴……

情文,就是由文章的思想思辨性或抒情的濃烈性所構成的文采。這樣文字,在魯迅大師的文章里幾乎篇篇都有。我們看他《紀念劉和珍君》里的幾句:

慘象,已使我目不忍視了;流言,尤使我耳不忍聞。我還有什么話可說呢?我懂得衰亡民族之所以默無聲息的緣由了。沉默呵,沉默呵!不在沉默中爆發,就在沉默中滅亡。 
  ……

茍活者在淡紅的血色中,會依稀看見微茫的希望;真的猛士,將更奮然而前行。

其實,這樣的“情文”又何嘗不是“聲文”!

我們也沒有必要把“文采”看得那么難、那么深,簡單地說,學好常用的修辭手法,精于運用,就基本上能達到了“形文”和“聲文”;如果你再有一定的思維深度,來上幾句格言似的文字,那么也就接近了“情文”。翻一翻這次大賽的獲獎文章,文采迭出的作品實在不少。例如……

讓我們為這些文章的作者喝彩,祝他們寫出更多文采飛揚的佳作!

二、繁采寡情,味之必厭

——“情理”是優秀作品的首要要素

“繁采寡情,味之必厭”是劉勰在《情采》篇中的一句話,它的意思是如果文章缺少了情理(情感和道理),即使文采再好,讀起來也不會有什么味道。

這句話告訴我們對于一篇優秀的文章來說,抒發作者的情理要比顯露自己的文采重要的多。劉勰還曾直白地說過“情者文之經,辭者理之緯”,意思是:情理是經,文辭是緯,情理是主要的,文采言辭是次要的。“文采所以飾言,而辯麗本于情性。”(《情采》)劉勰認為運用文采的根本要求,在根據“情性”需求;也就是說只有在抒寫真實感情的基礎上,才能運用文采,離開了抒寫真實的感情而濫用文采,那是不可取的。這讓我想到了近幾年來高考作文中的“偽文化”散文。

這些“偽文化”散文內容上幾乎成了名人軼事、史海鉤沉的匯編,擺弄李白、蘇軾、李清照……。你考《山的沉穩,水的靈動》,那好,我立馬從教材中召喚到許多的古代山水:一會兒是李清照的“到黃昏點點滴滴”的水,一會兒是李白“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的水,一會兒又是蘇軾的“大江東去”之水。這些文章旁征博引,看似文化底蘊深厚,文采出眾,其實寫來寫去,就是沒有學生自家的“自來水”,沒有房前屋后的清澈或被污染了的“水”,缺少了對生活的真情感悟,就永遠寫不出真正意義上的佳作。

“偽文化”散文在表達方式上極盡比喻、夸張、排比、引用等修辭之能事,句式上也短短長長,極盡錯落之有致,看似“形文”“聲文”兼備,其實在華麗外衣下掩藏的是一張蒼白乏血的臉。內容上的空洞是不能用所謂的文采來掩飾的。

這些“粘貼版”式的、“新駢體文”早已經引起了教育界的廣泛關注。2006年山東、浙江等省率先對這類泛濫成災的“文化散文”說“不”。判卷之初作文閱卷組就提出了“要讓抒發真情實感的文章的得到高分,堅決不能讓那些一味追求文采、專寫歷史人物、不注重聯系現實的文章的高分”。今年為了顯示“剎車”的決心,浙江閱卷領導直接規定此類文章要打在二類卷以下,力度之大,態度之堅,前所未有。

朱自清特別強調作文的語言“回到樸素,回到自然”,反對濫用綺麗詞語來雕琢描寫;“要以簡潔的筆墨描摹客觀現象,抒發主觀情愫;以寥寥數言,道出事物本質,顯千情萬態于輕描淡寫之中;以發自肺腑之言,直訴讀者心靈”。在他看來,“到處濫用文學的感情和用語”就“失去了文學真正的意義”。

因此,表情達意,傳播道理,應該成為寫做文章的首要任務。唐代韓愈的斷言“文以載道”——文章是用來抒發和傳播道理的——是千真萬確的作文真理。

“人秉七情,應物斯感,感物吟志,莫非自然。”(《明詩》)人有七情,對物感懷,借物來抒發自己的情志,是最為自然不過的了。劉勰在《物色》篇中說:“情以物遷,辭以情發。”(人的感情跟隨景物而變化,文章就應該是這些感情的抒發。)在《體性》篇中還說:“情動而言形,理發而文見。”(情感萌動了才會用語言來表達,道理領悟了才會用文辭來表現。)可見,情理的萌發應該是寫作文章的前提和基礎。

“夫子風采,溢于格言。”格言中還充滿著孔子的風采,為什么呢?“圣人之情,見乎文辭矣。”(《徵圣》)孔子的話是文學,更重要的是由于圣人的情感顯現在文辭里。在劉勰看來,文學與非文學的區別,很重要的一點就是看它是否有情感的抒發,而非文采的展示;認為表達了真摯情理的文章才能成為文學作品。

這次大賽中傳情達理的文學作品就不少。例如……

其實,美妙的措辭就是情理思想特有的光芒。思想宏通的人,語言自然宏通;卓越的語言屬于卓越的心靈;驚人之語,來自情理思想特有的光輝。

“標心于萬古之上,而送懷于千載之下,金石靡矣,身其銷乎!”同學們,標明心志地作文,要上追遠古,抒發感懷地寫作,要下念未來。這樣的文章,即使金石腐爛了,它也會成為不朽的著作。

三、情真意切寫華章

——好文章要寫真實的生活、真切的體驗

“真實的體驗”是《新課程標準》對于寫作提出的三條總要求之一。葉圣陶也曾告誡我們:“文章必須從真實生活里產生出來。把真實生活里所不曾經驗過的事勉強拉到筆下來,那是必然失敗的勾當。……有了充實的生活才有好文章。”

其實一千五百年前的劉勰早就提出了類似的觀點。他在詮賦篇中說:情以物興,故義必明雅;物以情觀,故辭必巧麗;在神思篇中說:思理為妙,神與物游。可見,在他看來,“是第一性的,是第二性的:情感憑借外物才能萌發,神思必須與外物結合才能神馳得廣遠。因此,劉勰主張應當在充分掌握和占有外物的基礎上,凝練自己的神思將生活的真實與藝術的真實相結合,運用有文采的語言,從而寫出好的文章。試想,如果不是朱自清親見父親爬站臺為他買桔子,他怎么能寫出那樣動人流淚的《背影》?如果不是冰心愛心的涓涓流淌,又怎能有《寄小讀者》和《再寄小讀者》的流傳?所以,我們非常喜歡那些從自己親身經歷、親眼目睹、親耳所聞的事和物出發寫出的情動神悟的文章。

對于中小學生來說,“寫成的文字平凡一點,淺近一點,都不妨事;胸中只有這些平凡的經驗和淺近的情思,如果硬要求其奇特深遠,便是勉強了。最要問清楚的是,這經驗和情思是不是自己胸中的?”這次得獎作文,我看有不少寫的就是自己的親身經歷或熟悉的事件。所寫內容,是客觀存在的反映,又融入了作者的主觀認識,讀起來親切感人,引發人們思考。例如,……這真實的生活,真切的體驗,真摯的情感,怎能不撥人心弦呢?也許,經過這種磨練的孩子,真的可能成為人才!

劉勰認為:痛心時寫哀辭,便情事切合;為了寫哀辭而表示痛心,便浮夸而不實。 所以他提出了“為情而造文”的主張。“志足而言文,情信而辭巧”,情志充盈才能寫作出文采,用文辭來抒情,情求真實。他要求發揮作者的靈性,表達筆者的真情。這個靈性是經過陶冶的,這個真情是經歷了風雨清洗的,靈性既正,情感又真,才能寫出富有情采的作品來。  

劉勰反對“為文而造情”。感人的才情和生動的語言固然重要,但不了寫章而造作感,“為賦新詞強說愁”。要寫真情實話,不要假意虛言;情求其真,意求其切。“夫鉛黛所以飾容,而盼倩生于淑姿;文采所以飾言,而辯麗本于情性。劉勰的這些論斷,對于當前中高考作文中無病呻吟、言不由衷、矯揉造作、空假俗媚的流弊和“偽文化”現象,不啻當頭棒喝長鳴的警鐘大家切忌編造文章, 

夏沔尊先生曾強調:“作文正同說話一樣,是被包在生活里的一個項目。”他認為,以自己所熟悉的日常生活為材料寫作文,容易嘗到成功的樂趣,增進觀察力、思考力和感受力,對寫作心智的開發和發展也有極大幫助。

一個學生如果對生活有了深且的感受,情感在激蕩,思想在奔馳,那么,在寫作時,他更多考慮的是如何更自由地表達自己的思想感情,什么寫法,什么技巧,又如何能束縛他那自由奔放的思想?說白了,寫作本來是生活的需要;生活是寫作的唯一源泉。我手寫我心。我們應該從自己的生活本真出發,真實而富有個性地寫出對生活的觀察、體驗與理解,才能使寫出的文章散發出應有的活力與光彩。

  四、事美而制于刀筆

——精心構思與講究技巧是寫作的專業要求

劉勰在《總術》篇的結語中說:“文場筆苑,有術有門。務先大體,鑒必窮源。乘一總萬,舉要治繁。思無定契,理有恒存。”其大意是告訴我們:文章的園地是有技巧有門路的。首先致力總體,觀察一定要探索源頭。根據原則來總結多種多樣的變化,掌握要點來處理繁多的現象。文思雖然沒有定規,寫作的道理卻永恒存在。

劉勰說要“因情立體,即體成勢”(《定勢》),要根據情理即內容來確定體裁風格,不同的內容,采用不同的體裁和風格。比如你要抒發強烈的思想情感,那么最好選擇詩歌或抒情散文的形式;你要表達自己對某一事物或現象的觀點與認識,那么最好選擇議論文或雜文;你要告訴大家你經歷的一件事的話,那么最好選擇寫記敘文,如果這件事很有意思的話,你就該用點心思寫成小小說之類。

劉勰特別強調“圓”:

圓鑒——寫作前,對使自己激動的景物,要做細致深入的觀察。

義貴圓通——構思時,文思要合于理論,沒有一點疏漏。

事圓——創作時,將事件寫完整,意義寫圓滿。

首尾圓合——謀篇時,對章節安排考慮好,有條理,前后連貫,首尾圓合。

他的這些觀點,在現在指導我們寫作時仍然適用。構思與技巧的方法多種多樣,訓練的途徑不一而足。一位我熟悉的老師從全國15篇滿分作文中總結出十幾種寫作技法,“巧引名句法”“巧借材料法”……“標題出彩六法”“立意創新四法”……可見創作方法是多么的豐富多彩。這屆得獎作文中,好的寫法也不少,從主題思想、謀篇布局到文字技巧都不錯。例如,……,就是一篇敘事兼抒情的好作品。如,……,從形、情、神等多種視角,把母親的眼睛寫得活靈活現。

本文的重點想說說劉勰關于寫景的獨到看法。

他首先強調寫景要做到“情貌無遺”,即一方面要貼切地描繪景物的情狀,另一方面也要表達出作者對景物的感情,是所謂情景交融。“登山則情滿于山,觀海則意溢于海。”“物色之動,心亦搖焉”——描寫物體在動,作者的心也應該在搖晃。劉勰舉例說,“寫氣圖貌,既隨物以宛轉;屬采附聲,亦與心而徘徊。故‘灼灼’狀挑花之鮮,‘依依’盡楊柳之貌。……情貌無遺矣。”“灼灼”為明艷如火的意思,顯示桃花的鮮艷;“依依”為隨風輕擺的狀體,形容柳條的柔軟。這是“圖貌”。同時“灼灼”還可指出嫁新娘的火熱的心情,“依依”也寫出了出征戰士與家人的依依不舍的感情,這是“與心”。故說“灼灼”“依依”達到了“情貌無遺”,做到了“情景交融”。

其次,他也強調“窺情風景之上,鉆貌草木之中”——要從風景里觀察它的情態,從草樹里專研它的形狀。(《物色》)“情貌無遺”是給景物著上感情色彩,這里的“窺情風景之上”的“情”是一定要作者從風景中窺測到的,把景物本身所具有的各種情態都寫出來,而不是把作者的感情色彩強加到景物上去。比如“山沓水匝”,沓(重疊)和匝(回繞)是山水本身具有的情態;而“山歡水笑”的“歡”“笑”則是作者附加自己感情色彩的結果。

第三,怎樣把景物寫的各具特色呢?“物有恒姿,思無定檢。”景物的形態雖然一定,可作者的情思卻是各不相同的。只要能情景相生,就可以寫得各具情態了。這需要作者從觀察景物的觸動中引發出獨特的感受,化為情思,進而做到“物色盡而情有余”。由于情有余,把情感的色彩加到物色上,物色也就變化無窮了。

當然,要達到劉勰說的寫景水平是很難的,但在獲獎的文章,我們還是尋到它們的蹤跡的。例如……

另外,劉勰非常重視聯想和想象在構思中的作用。“文之思也,其神遠矣。故寂然凝慮,思接千載;悄焉動容,視通萬里。” 把感情推動想象,想象充實感情,在想象的作用下心物逐漸交融的過程總結為“物與神游”的藝術規律。

“木美而定于斧斤,事美而制于刀筆。”當然,精心的構思和寫作技巧的嫻熟運用并不是一日之功。愿你我永遠追隨著繆斯女神的美麗身影而鍥而不舍,我們相信,好的刀筆就在你手中!   

五、不拘一格著奇文

——求新求變應該成為寫作的活力之源

世間萬物多種多樣,且錯綜復雜,不斷地變化發展,再加上人們的社會存在、知識結構和思想感情也各不相同,所以即使同一個人寫同一個事物,也會因時間和地點的差異而各異。如同劉勰在《體性》篇中所說,“各師成心,其異如面”——每個人憑著自己的認識寫作,作品正像他們的面貌一樣各不相同。試想“千人一面”的文章,誰個愿看?人云亦云的講話,誰個愿聽?“若氣無奇類,文乏異采,碌碌麗辭,則昏睡耳目。”所以,《新課程標準》中也出現了“新鮮的創意”和“視角獨特化”的作文要求,求新求變應該成為寫作的活力之源。

首先,要在寫作的內容上求新求變。社會是豐富多彩的,隨著我們年齡的增長和社會閱歷的不斷增加,必然地會發現許許多多的新鮮東西,新問題也會不斷出現,同時我們也會對世間的萬物產生新的思考、新的認識和新的觀點,以及解決新問題的新方法。這些內容融注在那些喜歡用文字來記錄生活和情感的人的心田,就會成為令人感到新奇的文章材料。

內容上的求新最重要的是立意別具一格。“意”是文章靈魂,意勝則文勝。要做到意勝就必須開放思維,多角度思維,或發散,或輻射,從而創新求異。比如……

內容上的求新要求作者在觀念上要有時代氣息,跟得上時代的腳步,合上時代的節拍。比如寫關于“愛”的文章,我們開始看到的大多是父母之愛,其次是老師之愛。正當大家情倦“愛”困之時,我們看到的表現汶川大地震中的那些摯愛、真愛和大愛。這些作品受到了評委會的高度關注。

其次,還要在寫作的表現形式上標新立異。追求新奇是人的一種常態心理,寫作表現形式是文學愛好者們嘗試創新最為廣泛的領域。文章體裁能從古代的散文和韻文發展到今天,已經成詩歌、散文、小說、劇本、論文、說明文、雜文以及分類眾多的應用文的一個大集群、大家庭,這本身就是形式創新的結果。

結構創新是形式上“立異”的主要方面。記得有篇為《作業》的文章,開頭就特別好:

看不完的,是書,

聽不完的,是嘮叨,

拍不完的,是成績單,

做不完的,是各科作業。

這樣一座小山式的排列,真是別出心裁,確也讓讀者感到了喘不過氣來的壓抑。

有一種段落結構印象很深:開頭用比喻或排比的手法直接點名主題,中間分三段,立三個小標題,排三件事例(多為三位古人),結尾回應開頭,在點題。這就是這幾年來常見的著名的“2+3作文模式”。這樣的作文模式,4年前可能是新的,但現在早已經老掉牙了,可這次征文中還是出現不少這樣的“優秀例文”。這種花拳繡腿式依葫蘆畫瓢的習作,大多成立本次大賽的末流“垃圾”,也成了應試作文訓練有素的“犧牲品”。實在應該引起大家的注意。

診斷書、說明書,是大賽作品中求新求變的“主流”,書信和古體式章回小說也不少。本想求新卻落入了俗套之中,實在是有些悲哀。所以在這里提醒大家,求新一定是自己的別出心裁,千萬不能人云亦云,機械模仿,否則就會班門弄斧,搬起石頭砸了自己的腳。

所以,“新”“變”不是沒有原則的,一味地標新立異,就有可能弄巧成拙。劉勰早就提醒過我們“文變染乎世情”——染乎世情(順應世事人情)的變才是好的,那些逆讀者情趣事理的變就會成為壞的。例如某年的高考作文有一篇《潘金蓮的選擇》,它通過武大郎與西門慶在相貌、家世等各方面的對比,指出潘金蓮為追求自己的幸福而投懷西門慶、毒死武大郎的選擇是完全合理和正確的。但這種與我們的公共道德相悖離的創新立意勢必會成為眾人批評的矛頭指向。這樣的文章肯定是不會獲獎奪魁的。愿我們謹記。

人云亦云,不云;千人一面,不寫。在這里我們要喊出一句“綠色”的人文吶喊——我勸朋輩重抖擻,不拘一格著奇文!

六、風清骨峻顯個性

——簡談文章的風骨與個性

文章有風骨,才煽情動人,辭采煥然。

什么是風骨呢?

劉勰講風,是“化感之本源,志氣之符契”,風就是充盈于作品中的情志和才氣,風是感動人的力量。“深乎風者,述情必顯。”作品內容空洞,沒有才氣,就沒有感動人的力量。通俗地說,寫得生動,有氣韻,有生氣,寫人寫得活,寫景寫得如在眼前,有情味,能感動人,就是有了風。

是對構辭用語方面的要求。“辭之待骨,如體之樹骸”,有了骨,文辭才能挺拔起來。通俗地說,骨就是言簡意賅、恰如其分、流暢和諧的語言。作畫的骨法,講究用筆,線條要遒勁;作文的骨法,講究用辭,語言要挺拔精煉。辭藻過多,臃腫不堪,就沒有骨。“練于骨者,析辭必精。”

近幾年來的中高考作文中出現一批這樣的文章:初讀覺得文采飛揚,古詞名句,隨手拈來,引經據典,底蘊深厚;再讀則頗為迷惑,不能理解它的內容立意,抒的什么情,發的什么感,表的什么意,弄不清。這樣的文章迷惑了許多由于時間緊迫而閱卷匆忙的教師,給了高分。請看下面的這篇文章:

揀盡空白,終見風景(節選)

一曲幽徑,蜿蜒曲折中不忘留一點空白,然人遐思空白的背后“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風景旖旎。

一波微瀾,波濤洶涌之后不忘留一點空白,使人神游“星垂平野闊,月涌大江流”的雄渾壯闊、心潮澎湃的風景奇麗。

一片詩詞,纏綿悱惻之間不忘留一點空白,讓人品味空白之后的一聲長嘯,引“亂世穿孔,驚濤拍岸,卷起千堆雪”的詩情到碧霄。

藍天,留下了空白,才有了“纖云弄巧、飛星傳恨”的波瀾;歷史,因你留下了空白,才會有青冢空流,遐思不斷。

而今,當我們輕輕地撩起“空白”這神奇的面紗時,終見了你明麗如初的身影屹立在晚風中,猶如一道絢麗的風景。庭院深深,月光如水一般地傾瀉而下,讓皎潔覆蓋在廣袤的大地上。粉蝶孤獨,燭光沉默在你憂愁密布的臉上,凝滯不開,猶如《雨巷》中撐著雨傘、結著像丁香一樣憂傷的愁怨的女孩。

…… 

只要我們稍加推敲的話,就會發現這其實是一篇以辭害義、瘠義肥辭、華而不實的文章。請看:

“揀盡空白,終見風景”,“空白”原本就是空“無”的,有何用“揀”而“盡”之?

“一波微瀾,波濤洶涌之后不忘留一點空白,使人神游‘星垂平野闊,月涌大江流’的雄渾壯闊、心潮澎湃的風景奇麗”,“一波微瀾”,怎會“波濤洶涌”?又哪來的“平野闊”“大江流”?

“一片詩詞,纏綿悱惻之間不忘留一點空白,讓人品味空白之后的一聲長嘯,引‘亂世穿孔,驚濤拍岸,卷起千堆雪’的詩情到碧霄”,“纏綿悱惻”的婉約情調,又怎會與“亂石穿空”的陽剛豪氣合二為一了?

“藍天,留下了空白,才有了‘纖云弄巧、飛星傳恨’的波瀾”,是因為有了瑰奇的神話傳說,這才有了秦觀文學想象的“纖云弄巧、飛星傳恨”的似水柔情,這與客觀的天空又有多少干系呢?再說,在肉眼看來,天空原本就是空的,哪里還會主動地留下什么“空白”呢!

“輕輕撩起‘空白’這神奇的面紗”,“空白”呈現的形態就是“無”,既然是“無”,又怎么能“輕輕撩起”?眾所周知,能把沒有的東西拿上拿下的只有兩個人,就是安徒生筆下的為皇帝趕做“新衣”的那兩個騙子。

小作者太過于雕琢了,想句句精妙,卻忘記了充實內容和情志,成了一篇無風無骨、純粹堆砌辭藻的失敗文章。

劉勰認為,風骨對于優秀作品的重要性,就好比飛鳥使用的兩個翅膀。“風清骨峻,篇體光華”——風力清新,骨力高超,會使整篇文章具有光彩。

劉勰把風骨與文采兼備當成理想文章的標準。“若風骨乏采,則鷙集翰林,采乏風骨,則雉竄文囿,唯藻耀而高翔,固文筆之鳴鳳也。”(《風骨》)倘使有風骨而少文采,那就是鷙鳥混迸了翰林;有文采而無風骨,那就是野雞竄人了文苑。唯有光彩照人而又高飛沖天,那才是文壇上善鳴的彩鳳。

也有這樣“善鳴的彩鳳”在這次大賽中翩然起舞。……

“氣有剛柔”“才力居中,肇自血氣;氣以實志,志以定言,吐納英華,莫非情性。”個性氣質有剛有柔,辛棄疾陽剛豪放,李清照婉約纏綿,而蘇軾則剛柔兼備。個性很重要,它與才氣有關,又充實情志。它與風骨一起構成了代表個人性征的獨特文風。

請看下面的這段話:……不是剛健精進風格的代表嗎?

再看這段:……它實為纏綿悱惻陰柔典范。

風清骨峻顯個性。同學們,讓我們在文苑的天地里志存高遠,插上風骨的雙翼展翅高翔吧!

七、根柢槃深,枝葉峻茂

——優秀的作者必須不懈地增加知識積累和豐富自己才學涵養

堅持從事寫作的人,一定要有良好的品德、廣博的知識和較好的辭章修養。這是作品質量的根本保證。相反,“若學淺而空遲,才疏而徒速,以斯成器,未之聞也。”(《神思》)認為學識短淺,雖費時很多,也不一定能寫出好作品;才學荒疏,即使寫得很快,也不會是好文章。劉勰在《事類》篇中還說:“才為盟主,學為輔佐,主佐合德,文采必霸;才學褊狹,雖美少功。”才能是主宰,學問是輔佐。主宰和輔佐同心一德,作品就一定因有文采而稱雄一時;才能和學問都不夠,縱使文采再好也很難成為成功之作。可見,必須不懈地增加知識積累和豐富自己才學涵養,才有可能成為一個優秀的作者。

這次參賽中的許多好作品,也都體現出了小作者們豐富的知識積累和深厚的才學涵養。例如……就是以“生活處處皆學問,生活處處皆老師”的獨特視角,寫出了自己渴望獲得知識的廣闊天地。又如,……這位同學所列舉的三例,當然是他平時學習的積累。

“綜學在博,取事貴約。”(《事類》)劉勰告誡我們,積累學問要廣博,廣博了才好選擇合適的來用;但選事不可貪多,貴在簡約。

涵養,才能樹立風格。《體性》之,文章體貌,《體性》之,人之性情,《體性》論述的就是文章風格和作者個性的關系。凡是喜愛寫作文章的人都希望能夠盡快形成自己獨特文章風格劉勰指出文章風格和作者涵養有密不可分的聯系——感情萌動,自然形成語言,道理要發表,就會體現為文章,這是情理從隱藏到顯露,內容從在內到在外發展罷了。不過人的才能有平庸的,有杰出的,氣質有剛強的,有柔弱的,學識有淺薄的,有淵博的,習性有雅正的,有浮靡的,這些都是由于性情所造成的或習俗所陶冶的結果,因此文壇上的作品像云氣那樣變幻,文苑上的創作像波濤那樣詭異了。由此可以看出,文辭和理論的平庸或特殊,離不開一個人的才能;風格和趣味的剛健或柔婉,難道會和作者的氣質有差別嗎?文中用事件敘述意義或淺或深,沒有聽說過有誰會和他的學識相反;文章體制或雅正或浮靡,很少有人和他的習性相反;每個人都是憑著自己的認識來寫作的,作品正像他們的面貌一樣各不相同(夫情動而言形,理發而文見,蓋沿隱而至顯,因內而符外者也。然才有庸俊,氣有剛柔,學有淺深,習有雅鄭并性情所,陶染所凝,是以筆區云譎,文苑波詭矣。故辭理庸俊,莫能翻其才風趣剛柔,寧或改其氣,事義淺深,未聞乖其學體式雅鄭,鮮有反其習各師成心,其異如面)。

此看來,文如其人,應該說的不錯。作者的內心情理外化為語言文章,作者的才學、氣質、性情、習慣所陶染而成的個性,必然盈溢為文章風格。因此,要熔鑄自己獨特文風,必須注重修養才學,涵性情完善個性品質。難怪劉勰在《神思》中提倡積學以儲寶,酌理以富才。也只有如,才有助于作者文章風格的形成。

“根柢槃深,枝葉峻茂。”只有樹木的根系曲折而深長,樹木才能長得枝繁而葉茂。愿同學們扎根生活的沃土,都能長成參天的大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