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以“習慣與改變”為題寫一篇文章,文體不限,字數1000字左右。
習慣與改變
——生必有癡行,而后方有成
大雁流連于廣袤藍天,于是終日凌云高飛,遷徙萬里;蜜蜂專注于采花釀蜜,于是春日穿花度柳,粘絮尋香;荊棘鳥執著于曼妙歌喉,于是一生尋覓荊棘,以身殉歌。人亦是如此,正如林語堂先生曾說:“人生必有癡,而后有成。”若人能全身心專注于一件熱愛之事,養成日日的習慣,自能改變自我。
人事代謝,往來古今。習慣專注勤勉之人往往鑄就輝煌。正如馬克·吐溫所言:“專注于某一項事業,就一定會作出使自己感到吃驚的成績來。”左思為著《三都賦》,閉門謝客,三九嚴冬,筆耕不輟,三伏酷暑,意興猶酣,“無花無盡”仍“興味蕭然”,“衣帶漸寬”耕耘數載,終于寫成《三都賦》,一時名動全國,洛陽紙貴;約瑟夫·杜雷德熱衷于臨摹玫瑰,一生沉醉于花香,即使法國革命喧囂,政局動蕩,他仍不為所動,專注于花下靚魂二十年,繪成《玫瑰圖譜》,記錄170種玫瑰姿容,白紙上自吐芳華的玫瑰為后繼者萬不能及。世人專注之事無關大小,但埋首于一處,“書癡文必工,藝癡技必良”,常能于專注后成就一番事業。
也許有人會說,成就事業的往往只是天才,庸人即使只缺乏那1%的靈感,也與大的成就無緣。其實不然,成功并非天才的特異功能。作家格拉德威爾曾提出著名的一萬小時理論,一萬小時的錘煉可以使任何人從平凡變成世界級大師或是某一領域的專家。人們眼中的天才并非天資超人一等,而是付出了專注和努力。縱然天才在出生時就被賦予更卓越的智力,但若沒有好的習慣來持續挖掘和提升自我,最后也不過如方仲永一般淪為庸人。而生來平凡的我們,更是需要通過日積月累的習慣來提升自我。即使我們的靈魂擁有不可彌補的漏洞,即使我們離所希冀的遠方相隔萬里,仍能通過習慣來完成所謂枯燥乏味的單調學習,去踐行心之所向。
習慣的魅力,正是在于它能通過日復一日的訓練將某件困難的事情轉化為個人“自動化”的行為。從而在個體的可接受范圍內完成看似復雜的枯燥的行為。但事實是,真正能提升個人素質和專業知識水平的正是這些枯燥乏味的行為。習慣——正是通過對艱苦環境的適應,對枯燥的工作學習的個體常規性行為,讓我們在可接受范圍內真正獲得突破。破繭才能成蝶,涅槃才能重生。只有在好的習慣的推動力之下,我們才能不斷突破自身,獲得成長。
習慣的養成并非一朝一夕,但愿我們能在漫漫生活路上一點一滴積累習慣,人若有了執著專注的癡行,改變自我,提升自我,完善自我,而后必有一番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