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球速体育官方网站
歡迎登陸文心雕龍杯大賽官方網站

文心雕龍杯全國校園文學藝術大賽

當前位置: 首頁 > 佳作展臺 > 初中佳作 >

讀《藏在書包里的玫瑰》有感

時間:2013-12-12 10:53來源:北京市清華附中初一  作者:馬嘉慧 點擊:
其實最初是在媽媽的鼓勵下讀《藏在書包里的玫瑰》。它讓我了解到中國的性教育是多么的蒼白。 為什么在中國性會如此遭人排斥?是因為大人們從小就對我們灌輸著一種對性的錯誤理


 


    其實最初是在媽媽的鼓勵下讀《藏在書包里的玫瑰》。它讓我了解到中國的性教育是多么的蒼白。

為什么在中國“性”會如此遭人排斥?是因為大人們從小就對我們灌輸著一種對“性”的錯誤理解?還是因為“性”就該是下流、齷齪的代名詞?

在遠古時代,人們對待“性”的坦率、單純而自然,甚至還存在對生殖器的崇拜,把它看作是永世長存的神賜。古代人在膜拜時并沒有羞得面紅耳赤,也沒有那種下流的感覺。有人聽后便會反駁:“那是因為他們那時的大腦還沒開始進化”不,我想并不完全是這樣,如果是這樣的話那么又如何去解釋那些人類自己塑造出來的藝術品呢?先不說中國,法國、希臘、埃及、羅馬等等,從他們的藝術杰作、文化修養以及風俗習慣中,不難看出,他們視“性”為一種美的享受,“性”在他們心中一種審美的標準。就舉一個再簡單不過的例子:難道有誰見過維納斯、丘比特穿得嚴嚴實實密不透風嗎?答案是:沒有!至少到現在為止我還從來沒有見過!而且據我所知,“性”在印度人的心中不光是美的化身,也是一種企盼回歸自然的向往,一種圣潔的表現。

而在中國,目前大部分人卻把“性”扭曲成了很陰暗或者是令人惡心的東西,使更多人把上帝所創造出來的這件最完美的藝術品與那些“色情暴力”混淆。因此也深深迫害了我們這一代對“性”本該有的正確認識,而這也只是對我們了解“性”起了一部分影響,真正的影響是那些“遲到”的性教育。

或許是因為中國幾千年文化的影響,已經為人們奠定了這種理所當然的想法。每當面對這種隱私的問題時的礙于面子,或是一種被中國的傳統思想所束縛的那顆本不該感到羞恥的心,則毫不猶豫地選擇了回避,甚至是欺騙我們幼小而天真的心靈。就是這樣的教導使不知多少本應有正常生活的青少年誤入歧途,為了滿足自己貪婪的好奇心而偷食“禁果”,這難道是孩子們自己所期望的后果嗎?其實這正是大人們對“性”的錯誤理解造成的。他們認為那是一種骯臟的、不好的東西,不應該讓我們知道,怕我們會去嘗試,而事實卻總是事與愿違,隨著時代的進步,性行為導致懷孕墮胎的少女數量卻越來越多,而年齡越來越小,十歲的小女孩去醫院墮胎也出現在我們的文明社會中,這說明了什么?!

在中國大人們的眼里,總以為只要這些關于“性”的知識不從他們口中說出,孩子們的心里就永遠不會有“雜質”。其實不然,如果大人們總是對這種問題報以回避的態度,便更容易挑起孩子們對“性”的好奇心,使我們通過不良的渠道了解“性”,延續了上一代對“性”的“誤解”。我這才明白,中國為什么連一個小小的日本也趕不上!與他們之間的差距,并不僅僅限于經濟高科技等方面的無法比擬,更重要的是中國人沒有告訴自己的孩子甚至連他們自己都不懂得應該如何看待“性”,如何保護自己的性器官不被侵犯。在日本,大人們在孩子們還未進入青春期之前就已經開始給他灌輸他們青春期所需要的性知識,讓他們從小就學會應該如何保護自己。不過現在的孩子們真的有大人們想象中那么“傻”或者說“純潔”嗎?這不僅讓我想起了這本書上的一則笑話:

讀小學的獨生子突然問爸爸:“我是從哪里來的?”爸爸回答:“你是我和你媽媽從垃圾堆里撿回來的。”

兒子“噢”了一聲,一聲不響地走開了。

他又跑到爺爺的房間問:“爺爺,我問您一個問題好嗎?”

爺爺慈祥地看著寶貝孫子:“乖孫,什么問題啊?”

“爺爺,爸爸是從哪里來的?”

    “你爸爸??!是這樣的,我和你奶奶年輕的時候非常想要一個孩子,就天天祈禱。結果有一天早上,一支老鷹叼著一個襁褓中的嬰兒放到我家門口,就飛走了。所以我想,你爸爸是上帝送給我們的禮物。”

孩子用怪異的眼神看了看爺爺,一言不發地走出了房間。晚上他爸爸給他檢查作業時,看見他寫了一篇作文《我的家庭》。其中有一句話是這樣的:“我的家庭太奇怪了!從爺爺奶奶到爸爸媽媽,我們家已兩代人沒有性生活了!”

爸爸看得癱倒在椅子上。

其實這樣的事實早已擺在我們眼前,難道不是嗎?可能確實有些夸張,但我想中國的性教育在這樣搞下去將會有更多這樣的例子。讓我們正視“性”,使它在我們心中不再有引號,正如《哈利·波特與魔法石》中鄧不利多曾說過的一句話:“對一個名稱的恐懼(回避),會強化對這個事物本身的恐懼(回避)。”但愿不要等到所有的中國孩子們都把色情片當作性教育片的那一天,人們才開始重視我們自己的下半身。

我在想,如果真到那時,不用看這本書,那時孩子們自己就已經先嘗試過了吧!但不管怎樣,還是希望永遠也不會見到這些因為對“性”的陌生,而墮落得無藥可救的孩子們,讓惡魔給自己慢慢留著吧!

雖然我也還只是一個孩子。

(指導老師:倪 燕)

 

【獲獎理由】

馬嘉慧的這篇文章觸及到青少年性教育這樣一個敏感話題,認為我國的青少年性教育是“遲到”的性教育。文章談古論今,有比較,有鑒別,有論斷;結構嚴謹,論證嚴密,思路清晰,又不失活潑與靈動,對于一個十幾歲的孩子而言,能寫出這樣的文章,能有這樣真誠的思考是難能可貴的。從孩子的視角談論這樣的一個話題也更應引起我們的關注與反思。本文榮獲一等獎。

 

(責任編輯:文心雕龍杯大賽辦)
------分隔線----------------------------
欄目列表
推薦內容